物业经理人

6 Sigma品质管理的研究

7090

6 Sigma品质管理的研究

  “6 Sigma”品质管理的研究

  Francis To

  在不少印刷公司取得ISO 9000品质保证的同时,在品质保证发展上,近年提出了“6 Sigma”的品质管理。

  不少跨国性企业已采用这品质管理概念,并要求他们的供应商提供此种保证。根据“Publishing Weekly”报导,美国印刷业于昨午已开了一个有关的会议。一些大型印刷公司,譬如RR.Ronaldley等已作有关的尝试,相信这风气在未来两年势必影响本港。

  一、“6 Sigma”的历史:

  在70年代,Motorola面对日本严峻的挑战,其主席Bob galvin决定在品质上改善,来迎战日本高品质的挑战。在1981年,他要求其产品必须在五年内有10倍的改善。于1987年,Motorola建立了“6 Sigma”的概念,基于统计学上的原理,“6 Sigma”代表着品质合格率达99.9997%或以上。换句话说,每一百万件产品只有3.4件次品,这是非常接近“零缺点”的要求。“6 Sigma”计划要求不断改善产品、品质和服务,他们制定了目标、工具和方法来达到目标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要求。在过程上他们提供了黑带(Black Belt)和绿带(Green Belt)的有经验工程人员和顾问推行整个计划,并成为品质改善的先锋。

  Motorola的“七步骤方法”(Seven Step Method),“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都是取材自TQM(全面优质管理概念)。他们提出新设计文化,简化生产步骤,采用机械臂、通用网络等来达到他们5“九”(99.999%)品质要求。19*,Motorola更成功取得“Motorola Baldn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奖项。19*,Bob Galvin又提出另一个十倍品质改善的要求,并于1991年完成。自1981年起,Motorola已录得1000倍(1000∶1)的品质改善。其他公司,譬如Boeing,Caterpllar,Corning,General Electric,Digital Equipment和IBM等公司都采用“6 Sigma”方法去改善品质。

  Motorola其中一个成就就是把以前“3 Sigma”(合格率为99.73%)的品质要求提高至“6 Sigma”。他们把传统合格率百分比的要求改变为百万分比或亿万分比。

  二、何谓“6 Sigma”

  1. Sigma的解释

  “Sigma”的定义是根据俄国数学家P.L.Chebyshtv(1821-1894)的理论形成。根据他的计算,如果有68%的合格率,便是±1 Sigma(或Standard Steviation),±2 Sigma有95%的合格率,而±3 Sigma便达至99.73%的合格率。

  在70年代,产品如果达到2 Sigma便达到标准。但在80年代,品质要求已提升至3 Sigma。这就是说产品的合格率已达到99.73%的水平,只有0.27%为次货。又或者解释为每一千货产品只有2.7件为次品。很多人以为产品达至此水平已非常美满。可是,根据Evans和Lindsay一书提出,如果产品达到99.73%合格率的话,以下事件便会继续在美国发生:

  --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

  --每年有超过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抛落地上

  --每年平均有9小时没有水、电、暖气供应

  --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

  --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

  虽然合格率已达到99.73%的水平,但相信各位读者对以上品质要求并不满意。所以有很多公司已要求“6 sigma”的品质管理。就是说其品质要求是“3 sigma”的一倍。其合格率为99.99966%(Motorola所谓的5“九”了),每一百万种产品中只有3.4件是次品(非常接近零缺点要求)。相比之下,3 sigma容许在1百万件产品中有2700件次品。事实上,日本已把“6 sigma”成为他们品质要求的指标。

  2. “6 sigma”的计算方法:

  其实“6 sigma”是有别于1920年代Bell研究所的研究员Walter A Shewhart发展的“品质管制表”的概念[注解1]。它是根据(Cp)Process Capability Inde*而定出其关系的。

  Cp=(UCL-LCL)/6 sigma

  如果Cp<1就代表未能达到指标

  Cp=1已达到3 sigma的要求

  Cp>2代表已超过3 Sigma的要求

  但是如果要达到6 Sigma,Cp必然达到2[注解2]。其实,根据“The Si* Sigma Way”一书[注解3]的公式,可以很简单便算出其结果。

  (次品的数目÷总次品的机会)×106=PPM(Parts Per Million)或DPMO(Defection Per Million Opportunities)

  总次品机会=总检查数目×每件产品潜在次品机会

  根据PPM的结果,在换算表中便可得知是否已达到“6 sigma”的要求。

  合格率Yield(%) 次品于一百万分之机会

  DPMO(Defect per Million Opportunities) Sigma 流行年代

  Quality Standards accepted in Periods

  6.68 933200 0

  8.455 915450 0.125

  10.56 894400 0.25

  13.03 869700 0.375

  15.87 841300 0.5

  19.08 809200 0.625

  22.66 773400 0.75

  26.595 734050 0.875

  30.85 691500 1

  35.435 645650 1.125

  40.13 598700 1.25

  45.025 549750 1.375

  50 500000 1.5

  54.975 450250 1.625

  59.87 401300 1.75

  64.565 354350 1.875

  69.15 308500 2 1970s

  73.405 265950 2.125

  77.34 226600 2.25

  80.92 190800 2.375

  84.13 158700 2.5

  86.97 130300 2.625

  89.44 105600 2.75

  91.545 84550 2.875

  93.32 66800 3 1980s

  94.79 52100 3.125

  95.99 40100 3.25

  96.96 30400 3.375

  97.73 22700 3.5

  98.32 16800 3.625

  98.78 12200 3.75

  99.12 8800 3.875

  99.38 6200 4 Early 1990s

  99.565 4350 4.125

  99.7 3000 4.25

  99.795 2050 4.375

  99.87 1300 4.5

  99.91 900 4.625

  99.94 600 4.75

  99.96 400 4.875

  99.977 230 5 Mid 1990s

  99.982 180 5.125

  99.987 130 5.25

  99.992 80 5.375

  99.997 30 5.5

  99.99767 23.35 5.625

  99.99833 16.7 5.75

  99.999 10.05 5.875

  99.99966 3.4 6 2000s

  三、品质改善的发展:

  一九二○年代,Bell研究所的研究员,Walter A.Shewhart根据统计学方法发展出“品质管制表”(Control Chart)的概念。他的同事,W.Edwards Deming把此方法在战后的日本发扬光大,从而制定了日本产品商品质要求的路向。五十年代便发展了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AOQL(Average Outgoing Quality Level)和LTPD(Lot Tolerance Percent Defective)等方法。六十年代,由于苏联在太空发展上较美国成功,美国国防部提出“零缺点”的管理要求。他们以为如果工人能保证生产可达到零缺点,品质便有保证。

  一九八七年,影响各行各业的ISO 9000出现。在品质管理上,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这些文件管理只产生官僚化现象。这制度只可以保证现有品质要求,但在产品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方面,并没有什么贡献。

  其实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亦倡行全面优质管理方法(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方法是不断改善品质,以达到零缺点的梦想。在西文国家,有几位品质管理专家对国际品质管理有异常重大的影响,其中佼佼者有戴明(W.Edward Deming)、朱兰(Joseph H.Juran)、哥斯比(Philip Crosby)等。过去十多年来,西文国家的大企业若考虑推行品质改善计划,差不多都一定会参考这些大师的著作,甚至聘请他们为顾问。特别在日本,Deming和Juran绵有异常崇高的地位,以Deming为名的“Deming Award”(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可是,当时Juran提出的品质成本曲线理论(Cost of Quality),在八十年代已备受挑战。(见图一)

  他以为当品质改善至某一程度时,就算再大量增加资源改善,其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所谓零缺点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当时亦流行当品质达到某一范围,便算合格。其理论正如射龙门一样,若足球射在方格内,便取得一分(见图二及三)。

  由于科技进步,各类仪器能够取代人手,发挥防止次品出现的机会。一个突破性的品质成本曲线出现(见图四)。

  如果在预防和检定增加资源方面,“零缺点”理想是可以达到的。再加上当时日本一位品质管理专家Taguchi推翻射龙门的品质要求理论,他提出产品品质要在某一点的中线位置,高于或低于此点便代表成本上升(检查、测试、翻工等),并代表增加客人的不满(见图三)。其他品质管理专家,如Ishikawa,Kaizen等都抱着同一理念。

  在品质理论上,当时的品质管理大师都以为通过品质圈(Quality Circles),品质控制及保证和各级员工训练和参与等,便能达到“全面优质管理”的效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除了*ero*的例子比较突出外,其成就并不显著,考其原因,正如Peter S.Pande在“The Si* Sigma Way”一书提出注解4,“全面优质管理”概念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层由上而下推行。最致命的是缺乏明确目标来推行,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目标。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定位错误,引致浪费资源。

  “全面优质管理”的努力并不是白费的,Motorola在一九八七年提出的“Si* Sigma”品质管理方法,是建基于“全面优质管理”并加以改善。他们“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七步骤方法(Seven Step Method)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等都是取材自“全面优质管理”(TQM)概念。Motorola在口号上加上“6 sigma”的产品要求目标,并利用黑带(Black Belt)的有经验管理人员来推行。Motorola和General Electric便是典型的成功例子,亦引发其他公司学习。与此同时,不少有关“6 sigma”的书本、文章在互联网上出现。再加上不少品质顾问公司宣扬及提供“6 sigma”管理的服务,可谓百花齐放,一时无俩。

  可是,“6 sigma”的成功亦引来不少敌人,如Thomas Pyzdek的“Motorola's Si* Sigma Program”注解5和Arthur M.Schneiderman的“Question:When is Si* Sigma not Si* Sigma/Answer:When it's the Si* Sigma Metric!!”注解6一文都质疑Motorola在统计学上的偏差。根据他们的计算,6Sigma代表每一亿个产品只有2个次品。Motorola所谓的6 Sigma可能只达到4.5 Sigma而已。在本质改善方面,6 Sigma并不代表终极,8 Sigma、10 Sigma、12 Sigma会继续出现,根据Arthur M.Schneiderman的说法,当达到10 Sigma时,以Motorola的方法,便和正确的方法有1000倍的偏差。再者,他又质疑厘定品质要求的标准是否合理。在生产成本节省上,亦代表产品开发和品质检定的成本增加,他们是否取得平稀奇呢?他认为所谓“6 Sigma”其实只是口号,其中心还是“全面优质管理方法(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再者,Keki R.Bhote,曾在Motorola推行6 Sigma计划担任高级顾问一职,在他的“World Class Quality”一书中指出Motorola提供的只是婴孩形的“6 Sigma”(Baby Si* Sigma-“The Little Q”),他以为他提出的“最终极6 Sigma”(The Ultimate Sigma-“The Big Q”)最为有效。他提议的“实验议计”(Design of E*periments-DDE)和“十个最有效工具”(The Ten Powerful Tool for the 21st Century)注解7最能达致世界级的品质管理要求。

  四、 小结:

  在品质改善道路上,各家学说理论可谓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其目的是“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以达“零缺点”水平。可是,希望各位读者不要被前文的图表和计算方法吓倒。前文所说,只是印证品质管理发展和“6 Sigma”的定义。如果能够达到“零缺点”和“优质管理”,其计算方法和前文提供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希望各位读者不要本末倒置,花费时间在以上的统计。老实说,“6 Sigma”只是其口号,如果达到“6 Sigma”或“零缺点”才是其精神所在。

  虽然现在有很多顾问公司都以“6 Sigma”为口号,提倡品质改善服务,可是,其内容五花八门,各师各法,与ISO9000的严格要求完全不一样。总括而言,他们都以全面优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为基石,并结合各品管理论专家的成果,从而制定他们的方法。譬如Peter S.Pande一书着重员工的训练,但是KeKi R.Bhote一书着重各类统计方法监察和鉴定产品便是极端的例子。

  无论如何,Motorola“6 Sigma”是利用“七步骤方法”(Seven-Step Method)才成功。老实说,“七步骤方法”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新发明,它只是“全面优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一个方法。再结合Walter Shewhart的PDCA周期“Plan(计划)-Do(实行)-Check(检查)-Act(制定)”,便成为“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目标。当然,Motorola在“七步骤方法”上会加上“团队精神”,“由上至下推行方法”,“6 Sigma口号”,和各“品质检定”等方法,才能成功。

  注解:

  (1)其方法是把收集的样本取得中线(p):

  p=样本的中线

  ∑*=所有样本的平均数

  K=样本的总数

  在P表上,我们再加上上限(UCL)和下限(LCL)。然后把生产样本定期放进表内,检查他们是否超出所定范围,来决定他们是否达到品质要求。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工程学院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工程学院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规范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使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现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研究生培养经费

  研究生培养经费是指学校划拨至学院年度财务常规预算并用于研究生培养的专门经费。

  1、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比例

  研究生培养经费分别由学院和研究生导师按分配比例掌握使用,具体分配比例为:学院20%/(生•年);研究生导师80%/(生•年)。

  2、经费使用范围

  学院经费:

  (1)组织全院性研究生的学术及文体活动;

  (2)研究生招生宣传、就业联系与指导;

  (3)研究生教育有关会务费、外聘专家讲座咨讯与差旅费等;

  (4)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与答辨、论文进展中期检查等;

  (5)研究生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归档。

  导师经费:

  主要用于研究生的课题调研、资料查询、参加学术会议、相关实验研究及差旅费;

  (1)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费、试剂费、加工费、实验费、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费等;

  (2)必要的图书资料购置、资料复印、学位论文印刷与装订、学术论文版面费;

  (3)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送审费、答辨费及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接待费。

  二、管理办法

  1、研究生培养经费专款专用,不得用于非研究生培养的开支,学院按学校为每名研究生下拨经费的60%为研究生建立一经费本,并由导师管理使用;

  2、研究生培养费按“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原则管理,若有节余可到院财务室注销该年级的“研究生经费本”,余款转入下一年级的“研究生经费本”;

  3、研究生培养经费购买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属公有财产,不得据为已有,其所有权归学院资料室及实验室,应交资料室与实验室登记后再使用;

  4、研究生经费使用报销按学校财务处有关规定执行。研究生的住宿费应从严控制,不允许报销飞机票、火车软硬卧铺票、出租车票;餐费、门票费及招待费、电话费及其它与课题研究无关的费用。

  三、有关费用参考标准

  1、硕士学位论文送审费:校内专家评审100元/篇;校外专家评审200元/篇。

  2、硕士论文开题专家审查与答辩费:50元/人。

  3、硕士论文答辩费:答辩委员会主席200元/人;答辨委员会委员200元/人;答辨委员会秘书200元/人。

  答辨委员会就餐及茶水费:80元/人。

  四、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前所发文件与此文件有冲突之处,依照本规定执行。

篇3:职学院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

  职学院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院科研工作,加强学科建设,争取到更多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多出优秀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xt职学院科学研究基金(以下简称科研基金)的积极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研基金的来源是学校年度专项拨款,其额度原则上为学校全年上级拨款(不含基建及其它专项拨款)总经费的3%。当年的结余转作下一年度的科研基金。如当年批准立项的重大项目和指导性计划项目的数量较多,学校将酌情增加基金经费总额。

  第三条 科研基金课题的申请,一般每年集中受理一次,研究期限为1-2

  年。

  第四条 科研基金的资助范围:

  (一)重大研究项目的配套资助。主要用于重要科研项目的配套,具体细则按《xt职学院科研究管理暂行条例》执行。

  (二)国家级、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指导性计划项目的资助。凡经科研处同意申报并列入国家级、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市级指导性计划(立项不资助)项目,学校酌情给予适当资助,以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但不超过同类项目平均资助额度的50%)

  (三)院级课题的资助。

  第五条 科研基金资助范围中第一、二类项目按项目下达部门的批准文件和(或)政府拨款的到款时间为准,随时立项给予资助,其管理按项目下达部门的要求和《xt职学院科研管理暂行条例》执行;第三类课题,按本办法进行申请、立项和管理。

  学校优先资助第一、二类项目。根据科研基金使用情况,设立资助院级课题。

  第六条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院学术委员会将适时发布《xt职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申请指南》,对资助研究领域的范围、课题数量和资助额度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 院级课题的申请条件

  第七条 申请院级课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者原则上必须是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我院教学科研人员。

  (二)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时间保证,以及基本的研究条件。

  (三)课题应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或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

  (四)申请者必须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并须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内同行专家推荐。

  (五)经费预算必须实事求是。

  第八条 原则上每位教职工只能在同一时期内主持1项院级课题;参与院级课题研究不能超过三项。

  第三章 院级课题的申请与立项程序

  第九条 申请者须按要求如实填写《xt职学院科学研究基金申请书》,课题组主要成员应在申请书上签名,以示同意合作并承担相应工作。

  第十条 申请者所在部门应负责申请课题的审查、推荐、并就所推荐申请课题的意义、特色等方面签署具体意见,并对课题的研究人员、研究时间和基本条件等方面的保证作出承诺。

  第十一条 申请者所在部门应按规定的受理时间,将申请书(一式三份)统一报送科研处。

  第十二条 科研处对报送的课题进行形式审查和资格审查,并将有关材料分送同行专家初评;初评合格后,提交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然后报院领导审批,学院下文公布院科研基金当年资助的课题名称及资助金额。

  第四章 科研基金课题的进程管理

  第十三条 课题研究的进程管理包括:研究工作计划(开题报告)的审定、进度检查、与课题进程有关的材料收集及课题档案的建立。

  第十四条 科研基金课题的管理实行院、系(部)两级负责制。科研处负责课题的立项、结题验收、收档工作;系(部)负责课题督促、定期检查和建立科研档案等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课题批准后,从下文之日起一个月内,课题负责人所在系(部)要组织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由课题负责人向有关人员通报课题的准备情况及工作设想,并向科研处、系(部)提交研究工作计划(开题报告)各一份。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研究的基础和目的,研究的具体目标和技术路线,研究进程,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试验方案,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应采取的技术步骤、预期成果以及经费使用计划等。

  第十六条 系(部)应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内容,每个学期组织一次深入细致的进程检查,并要求课题负责人严格依据检查结果填写《xt职学院科学研究课题进展报告》,交科研处和系(部)各一份存档。

  第五章 科研基金课题的结题

  第十七条 科研基金课题完成后均要求按规定结题,并填写《xt职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结题表》,经系(部)审查签署意见后交科研处和系(部)各一份存档。

  第十八条 科研基金课题结题材料必须包括如下内容,并装订成册:

  (一)科研基金课题申请表和课题批文。

  (二)研究工作计划(开题报告)。

  (三)科研基金课题结题表和鉴定申请表,用于说明结题的理由和完成情况。

  (四)科研基金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课题组或研究者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主要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所进行的科研工作进行综合性总结,记录研究者在本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创新之处;对于已发现但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思路与对策等,为今后申请纵向项目或横向项目打下基础。

  (五) 附件与其他材料。主要是指通过本课题研究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成果,包括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着、获得的专利与各类奖励等。论文应附刊物的封面、目录、论文全文的复印件;专着要求附原件一本。专利、奖励等要求附证书复印件一份。

  第六章 科研基金课题的经费管理

  第一十九条 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其研究经费只能用于所资助课题的研究工作支出,包括调研费,差旅费,版面费,学术会议费,业务资料费,印刷费,鉴定费,以及原材料购置费,样品采集、加工、包装及运输费等,不能用于劳务费或奖金的支出。课题经费由科研处归口管理,经分管科研的副院长、院长按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审批使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与本办法相关的未尽事项按《xt职学院科研管理暂行条例》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篇4:XY小学理论研究制度

  *Y小学理论研究制度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根据d*县教育局课程改革方案及实施意见精神和我校实际,特制订以如下制度:

  一、学校无条件向教师提供有关课改资料。

  二、教师成立“1+1”互助小组。

  三、每周一位教师作有关课改实验的专题发言,校长带头开始。

  四、在教师中开展“四个一”工作。(读一本有关课改方面的书;研究一个课改实施方面的课题;上好一堂新课程实验的课;写好一篇课改实验的经验论文)。

  五、学校建立“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变化的管理。

篇5: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发放管理办法

  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发放管理办法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办法》(教财[1994]50号)、《关于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标准的通知》(教财[1996]85号)的精神,结合我校情况,特制订我校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发放的管理办法。

  一、享受普通奖学金的范围

  (一)在职学习的研究生不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二)自筹经费研究生按协议约定内容执行奖学金发放标准。协议没有约定的,不享受普通奖学金。

  (三)七年制学生自六年级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开始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二、享受普通奖学金的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三)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凡是具备上述条件的研究生,均可享受普通奖学金。

  三、普通奖学金标准

  (一)博士研究生

  1、入学前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指应届毕业生及其他非在职人员,下同)和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不满两年者,每生每月280元;

  2、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两年以上者,每生每月300元;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四年以上者,每生每月320元。

  (二)硕士研究生

  1、入学前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和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不满两年者,每生每月240元;

  2、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满两年不足四年者,每生每月260元 ;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四年以上者,每生每月280元。

  (三) 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每年按12个月发放。

  (四)研究生按规定学制享受普通奖学金。未能按期毕业的,延期毕业期间不再享受奖学金(休学的研究生扣除休学时间)。

  四、几类特殊情况普通奖学金发放办法

  (一)出国出境研究生

  1、出国出境不满三个月,普通奖学金照常发放;

  2、出国出境三个月以上(含三个月,下同)不满一年者,发给相当于原普通奖学金50%的生活费;

  3、出国出境一年以上(含一年)者,停发普通奖学金。

  (二)休学研究生

  因病或其他原因休学的研究生,休学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

  (三)违纪研究生

  1、受记过以下处分(含记过处分),按普通奖学金标准下浮50元,执行时间为一年;

  2、受留校察看处分,在察看期间普通奖学金全部停发;

  3、因旷课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被学校予以退学者,自批准予以退学之日起,发给相当于三个月普通奖学金的生活费之后全部停发。

  (四)欠缴学杂费的研究生,其普通奖学金首先用于偿还所欠学杂费。

  五、其他有关事项

  (一)我校研究生按此办法领取普通奖学金,不再享受其他生活补助。

  (二)符合享受普通奖学金条件的新生,应在入学报到两周内由班级生活委员将工资转移证明统一交到财务处计划管理科审核。逾期两个月者,经审核合格,自递交当月享受普通研究生奖学金。两个月内不能递交者,一律视为在职人员,不予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三)研究生参加实际工作年限,以本人的工资证明或政府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交流中心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准。两者不一致的,以本人工资证明为准。

  (四)凡符合享受普通奖学金条件的同学,应在入学报到后两周内到生活委员处登记校园卡卡号,交财务处计划管理科,或由学校财务处统一组织发放银行卡。

  (五)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的发放时间为每月下旬,由各班生活委员造册,经研究生院分管学生工作院领导审批后,由财务处计划管理科审核、出纳科领取支票送银行打卡。

  六、本办法自20**年9月起实施,由财务处负责解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