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现代元素,推进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7127

现代元素,推进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一、现代服务与传统物业管理服务比较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这与传统服务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服务业特征 传统物业服务特征 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的新的生产性、知识型、公共服务业。 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环境,对物业及配套设施进行管理服务的传统型服务业。 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高增值服务,产出附加值高。 根据顾客需求,以传统、简单的手工作业为主提供服务,投入产出比较低。 高文化品位、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提供服务质量支撑。 人力资源匮乏,结构不尽合理,高能级、高学历人才较少。 技术含量高,现代新技术运用能力强,服务产品改造升级周期短。 服务手段简单,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产业链发展呈集群性特点,产业融合特征明显,产品服务具有差异化。 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模式居主导地位,服务供应链发育不够成熟,专业化能力较低。 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通过资产管理、资本经营实现服务价值创新。 劳动密集型,产业边界狭窄,价值创新局限,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低。

  从上述分析对比可以看出,物业服务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服务业的范畴,制约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主要瓶颈在于:

  --传统作业是物业服务的常态手段。以上海为例,保洁、保安、保绿和保修是大多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常态。上海5.51亿平方米居住房屋建筑中售后房、老旧住宅小区占了近五成,2400多家物业服务企业中有七成多沿用的还是传统的“四保”模式,其服务理念、行为、内容、手段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很不相适应。

  --劳动密集难提升价值效应。上海物业从业人员总数将近40万,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但行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并不理想。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因为人员多、收费价格低、物价和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涨,造成入不敷出,整个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4%左右,发展环境相当艰难。

  --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低下。上海物业服务从业人员中维修、保洁、秩序维护、绿化养护人员占总数84%以上,初中至高中学历的比例约占三分之二。在服务群体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维修人员,技术等级也比较低,拥有初级、中级职称的维修人员合计尚不足岗位总数的5%。导致整体队伍素质不高,员工的收入普遍较低。

  造成行业面临发展困境,有市场培育、政策法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要改变这些因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要实现物业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持续不懈的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靠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唯一出路就是举全行业之力,整合行业资源,抱团自救。发挥行业资源的放大效应,以创新促进转型,以改革驱动发展,在传统的物业服务业中注入现代管理元素,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产出附加值,积极引入现代新技术,改造传统物业服务,使之成为高技术、知识型的,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现代生活服务业。

  二、信息技术是物业服务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突破口

  齐骥副部长在物业管理改革发展30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既要理性作出我国物业管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同时也要抓住行业发展的新机遇。”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物业管理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高科技管理特别是信息技术将在服务创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信息技术是导致这一变革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不断缩短着产品开发周期;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创造着更大的新市场;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推动着产业革命和管理创新,加速了整个时代的前进步伐。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在为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支撑,促使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因此,信息技术使服务业更加具有现代特征。

  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来看,许多企业的服务产品创新都以信息科技创新为基础,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运用高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加快了创新步伐。如上海市房管局构建的基于CTI技术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962121呼叫平台,集中受理、派单、处置、回访、督办、统计分析六大功能,将检验结果变成过程监管,为完善行业监管、整合行业资源起到了快捷的聚散功能。如上置物业集团以全新的电子信息方式,将传统物业服务融入互联网实践。依托强大的网络电子商务技术,联合众多致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知名企业,为客户及业主打造一站式的生活享受,提供更加贴心、关怀、精细、便捷的衣、食、住、行、医、教、娱等方面的星级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建设“天人合一”的一站式、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生活享受。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长城物业从20**年开始在全国建立报修系统,最终完善了全国范围内业主报修远程客户关系系统和企业内部管理远程控制系统,并逐步打造云物业服务。通过远程IT系统,直接管控23个城市的300多个项目,仅一年就节省成本3000多万元。实践证明,导入现代科学技术元素,将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是增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传统物业服务将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

  随着高新科技在现代物业建设中的大量应用,物业服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原始的清洁、绿化和安全巡视管理,高科技管理技术越来越成为物业服务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宽带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推广,为物业管理行业服务手段的革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如果行业不能及时调整自己,抓住机遇,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可能导致事业的停顿和挫败,而信息技术将是物业服务行业寻求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建立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行业现代服务水平

  当前,许多物业服务企业利用物业的智能化设备,将通信网络系统、Internet网络和电话交换呼叫系统集为一体,并将客户、供应商信息和需求相链接,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物业服务网络化。让服务供应方和需求方在这个平台实现对接,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的组织,顺利实现服务交易过程。同时,物业企业也能建立客户需求信息档案,通过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业主的需求,及时提供服务。

  但是,根据现代服务需求,物业公司要组织有效管理,必须充分利用三类资源。一是社会服务资源,即社会上各类专业服务商及潜在的供应商;二是物业服务企业自身资源,即管理物业的各类服务信息、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的共享;三是业主资源,业主的信息资料及服务消费需求、客户满意度反馈等。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仅仅是物业服务企业链接业主,打响品牌的第一步。要走向市场,寻求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开发平台的潜力,拓展平台服务范围,逐步升级为集物业服务、咨询、中介、商务、经营、信息传播等多功能的电子网络信息平台。而要打造这样一个多功能,广辐射、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单靠一个或几个物业服务企业是力不从心的。

  所以我认为,要改造和提升传统物业服务业,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思考提升行业技术含量。应该整合行业资源,有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策划,集中一批有发展愿景、有系统需求思路的、有一定经济支撑的企业,开发出一个适合行业需求的物业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客户服务、物业服务、设备设施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辅助决策等模块,同时衍生社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软件应该具有开放性,利用“云技术”等手段,供全行业分享。任何企业均可以采取租赁方式“加盟”这个系统,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扩展服务内容的目的。

  传统物业服务方式是封闭式区域管理,其弊端是资源大量浪费,而且还不能满足业主需求。构建物业服务系统则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助推器和有效方式。从顾客角度来说,这种服务模式的优点是:第一,能享受全面的服务。除了日常物业服务外,业主能够得到各种超出物业服务业务范围的服务满足。第二,它能提供多种沟通方式,方便业主提出服务需求,充分适应不同业主的不同偏爱和习惯。第三,系统提供完善的业主信息记录,使物业公司能为业主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服务。第四,能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处理各种服务争议。从行业角度来说,这一系统模式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和服务等级更高;能实现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资源共享;推进管理和作业分离;实行市场化运作且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行业附加值;并通过数据处理,为行业功能换代和模式创新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打破小而全、自成一体的产业结构,通过契约联盟,统一服务规范,使全行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因此,我认为,高科技服务和管理为当前和今后物业服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载体,而打造全行业信息化管理共享系统,是向现代服务业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物业行业几条提升服务理念

  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员工动力的源泉。公司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工作指导思想,以“开拓创新、永创一流”的精神为理念,不懈追求更高的服务境界,激励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近年来,公司所管辖的众多项目中,未出现过一例有效投诉。

  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基础,我们引申出了以下独具特色的理念:“最优”理念;“探索、学习、创新、提升、领先”理念;“换位思考”理念以及“零磨合”、“零风险”、“零干扰”、“零缺陷”等理念。

  ●最优理念

  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题,

  都要设计出几套解决问题的方案,从用户(使用人)的角度、经济的角度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以最优理念为根本引申出了几种提供优质服务的措施:“快捷服务”、“机雾作风”、“便民服务”等。“快捷服务”即在接到用户需求信息或任务时,要求我们的员工立即行动并迅速问题,体现“效率就生命”的精神;“机雾作风”即是采用严谨细致的航空系统维护管理方法,对每一项工作都严格按程序认真细致地去完成;“便民服务”即向业主(用户)提供咨询导向,室内维修等正常物业管理范围以外的服务,体现公司的“周到服务”。“最优理念”服务达到的效果是:当您在岗位工作的时候,优美的工作环境、适宜的温度、优良的空气质量使您尽享工作的乐趣;在您需要服务的时候,管理服务人员就会出现在您的身边,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一丝不苟,彬彬有礼且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学习、创新、提升、领先

  即在管理政府办公楼、活动场所、住宅区、工业区、学校、“农村城市化”自然村等领域进行不懈地探索,寻求合适这些领域的管理方法。通过学习过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新的管理方法,并将这些新的方法再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升华提炼,达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领先于行业的理念。

  ●换位思考

  凡事都要先设身处地站在业主(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再反过来考虑如何满足业主(用户)的需求,把业主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的最终目标。“业主想到的我们已经做到,业主未想到的我们超前思维”,从而提供更适合业主(用户)需要的服务,满足业主(用户)的需求。

  ●零磨合

  即在前期物业管理介入中,深入物业现场,参与设备调试,熟悉各项功能,站在使用人的角度,发现影响使用功能的因素,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将不利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结合具体物业特点,充分了解业主(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方案及制度,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在正式接管物业时,使管理磨合期接近“零”。

  ●零风险

  虎门港服务大楼作为政府物业,共管理有别于其他物业,特别是安全、环境和技术含量方面,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公司在“人防”、“技防”和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万无一失,为了解甲方的后顾之忧,我们着眼于长远承担物业管理责任,不断完善硬件与软件设施,确保物业的正常安全运行;注重物业相关保险事宜,提高物业抗风险能力。

  ●零干扰

  在物业正常使用时间以外完成所有公共部位的清洁工作,确保不会因清洁使地面湿滑造成行走不便。物业正常使用时,清洁员在所管辖清洁范围内不断巡视保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因保洁而影响和干扰工作和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保证工作和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对会妨碍使用的维修保养工作,一律安排在工作和各种活动进行时间以外(突发事件需紧急处理的情况除外)。同时,在维修保养工作中,维修人员必须先作好维修区域防护及警示等措施后,方可进行工作,维修完毕,立即清理现场,以避免造成污染和给用户带来不便。

  ●零缺陷

  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细心谨慎,把工作上可能发生的缺陷(缺点)降低到“零”的一种管理方法。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陷,或缺陷绝对等于零,而是指以缺陷等于零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每一个员工都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力争做到无缺陷,从而培养员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篇3: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ISO演义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ISO演义

  ISO(INTERNATIONAL STARDAND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联合会。ISO9000标准是国际化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首个国际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1994年7月1日进行第一次修订。

  1994年,ISO9000标准比较成熟,我国将其转化为GB/T19000:1994国家标准,对此,

  各个行业开始引入标准,并通过相关认证,行业开始规范化。

  物业管理是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为了尽快规范化、标准化,于1995年开始由企业自发酝酿导入国际质量标准。ISO与PM轨迹的交织给人无限的感慨和沉思。

  一、培育试验阶段(1995年-1996年初)

  1996年2月14日,中海物业通过深圳质量认证中心的ISO9002:94认证,成为我国服务行业中企业进行认证的倡导者和尝试者。

  当时引入的94版ISO9000标准以产品导向模式为主,其学习、编写和实施过程是比较乏味的。亲身经历这个过程的工程类专业人员尤琴女士(现开元国际物业管理公司品质管理部总监)颇有感慨:新接触事物时的确走过许多弯路,但这些经历对企业甚至于行业来说,意义重大。尤琴女士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努力,其主要意义如下:

  1、根据当时的实际物业管理情况,提出了三项主要控制内容:保安、清洁和维修。这就是业内日后常称的老三篇。

  2、明确提出行业工作标准,建立了清洁、维修、保安服务标准的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

  3、建立了“两个评定”:内部评定和外部评定。通过完善的内部各级检查控制和引入客户、社会的评价来监督企业,约束企业行为。当时提出了诸如维修时间标准和绿化标准等多项标准。最为经典的标准是:白纸巾横竖擦拭壁砖60厘米无污染。

  二、错综复杂阶段(1996年-1997年初)

  1996年后期,万科物业打出了国内第一家通过国内和国际双认证的广告。

  1997年国贸物业ISO国际、国内双重认证,为国内同行第一家(引自《住宅与房地产》20**年第9期)。

  一时间物业管理的认证工作风生云起、潮起潮落,标准忽然多起来了,眼花缭乱起来了。经意或不经意间,企业的品牌战略打响了。其最大的功效在于ISO认证的实践,在拿来主义的实施上,提出最新、最特、最流行的口号,如氛围管理、人性化管理等口号。

  三、阡阡陌陌阶段(1998年-1999年)

  各类物业公司敏锐地将认证证书作为物业管理拓展市场的“准入证”,这种做法是市场压力传递的结果。而九千的好处就是在既定条件下,你说怎么做都行;这使物业公司获得认证成为一景。各家认证机构也在不断开拓市场,鱼龙混杂。申请单位和评定单位的问题都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支点的不稳定导致物业公司进行认证的效果有所减弱。

  最初认证的企业也到了准备换版的时间,经过三年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大家对这个体系有着清楚深刻的认识。对于当初制定的各类工作标准也值得反复推敲,毕竟这个时候市场成熟到已经是不能仅仅靠实干就能满足的了。  对于换版,物业公司对体系的结构做了相当的调整。这些形散神聚的变化,也补充了阡阡陌陌的局面。

  四、大相径庭阶段(2000年-20**年)2000年10月15日,ISO9000:1994再次修订;12月28日修订后标准正式颁布。因标准注明了94版的失效日期,故此阶段认证的企业一般选择ISO9001/2000版。面对2000版认证的契机,物业公司没有沿袭往日宣传的模式,放弃了追逐新标准、力求争第一的想法。标准是相近的,执行过程是相距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

  对于新版文件的编写工作,部分企业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自行编写完成,充分体现了个性;相当部分企业选择咨询公司作为辅导。目前流行的版本是:一套是适合部门设置齐全、专业分工明确的大公司运作的版本,一套是适用于小企业,部门精简的运行版本。

  把各类物业公司的体系文件同一处理,不会是简单的字数叠加,而是惊人的合并同类项。笔者认为,深圳各物业管理公司的体系文件加起来也就100万字有用的东西(包括人事、行政和财务管理方面),上百家物业公司来瓜分,必然是文件内容趋于统一。

  面对不断趋同的体系文件,近似相近的宣传效果,企业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够为体系增色,如何才能够为企业添彩!

  五、整合效应阶段(2000年-20**年)  面对枯燥的九千体系,适当地加些伴侣,如咖啡与咖啡伴侣的关系一样。ISO组织顺应时世地推出ISO14001:96版环境管理体系,这样的推销手法显然是借鉴了“咖啡营销理念”。

  环境管理体系属企业自发要求,不是市场压力的直接结果。所以在宣传方面必然可以达到增值效应。环境体系对资源节约和意识宣传方面的作用比质量体系的效果明显得多;况且在九千的基础上进行14001认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佛是小说故事的续集一样。于是企业开始尝试“体系整合”;还有过渡的SA8000和现行的ISO18000体系,都是可以放在一起速溶的。

  体系整合的尝试是各个公司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现在市场上唯一有号召力的宣传罅隙。

  六、返璞归真阶段(20**年始)

  虽不能说九千认证已经变色,至少已经褪色。但褪去的是铅华,还原的是本来面目。

  这是对ISO体系一往情深的感觉。总觉得好象现行的体系花哨了许多,反反复复修改的文件,由厚到薄再到厚。一套文件,两个体系,三次修改,四番运行,五次监督......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竞争的加剧,已导致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为了竞争和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物业公司需使用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对此,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企业能够做好“研究服务对象、创新服务内容、调查服务质量、统计服务结论、分析服务市场”,应该能够再领风骚三五年!

篇4:足下隐患:电梯检测行业潜规则

  隐患从生产环节就已经埋下,但是在安装、改造、维修环节,则更为严重,因为发展太快,发证过滥,进入门槛低,使得维保企业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下,利润极薄。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很多定期维保形同虚设。

  早晨八点半,地铁西直门站,是一天中的人流最高峰期。从站厅到13号线站台的上行自动扶梯前,挤满了来自2号线、4号线和入站口的三股人流。在早高峰时段,各地铁站几乎每一级扶梯上都站满了人。从侧面望去,是一排抓扶梯的密密麻麻的手。

  这部电梯高约7米,宽约1米。根据观察粗略计算,这个时段,这部电梯每分钟有大约90人乘坐。根据4月发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地铁日客流逼近700万人次。实际上,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重要措施之一,北京地铁建设高歌猛进,交通管理当局也一直采取种种措施提高地铁所占的出行比例。

  按照7月6日的官方通报,“7月5日上午9时36分,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扶梯突发故障。扶梯在上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并快速逆向下行,导致1名乘客死亡,30名乘客受伤,其中2人伤势较重。”

  而北京地铁事故发生后,紧接着7月10日晚,深圳地铁4号线清湖站电梯又发生伤人事故。

  一时间,在电梯生产量、保有量、安装量均为世界第一的中国,电梯安全成了众人关注焦点。据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电梯行业在设计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环节中,均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令人疑惧。

  在设计制造环节,中国虽是电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生产企业看重眼前利益,拼市场而不是拼品质;相关标准照搬国外;而在出厂之后的安装、检验、维保诸环节更是百病丛生:监管缺失,企业恶性竞争,检验形同虚设,甚至监管者与不良企业形成了腐败共生的格局。

  祸因重现

  对于北京7月5日的“电梯夺命”事件,现阶段官方的说法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固定零件损坏,驱动主轴发生迁移,造成驱动链条脱落,扶梯下滑。同时,附加制动器未启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张巨明表示,地铁4号线事故电梯的生产商奥的斯(Otis)此型号电梯存在设计制造缺陷,同时,也存在电梯维护保养问题。

  事故的具体原因正在委托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鉴定。该中心主任李守林向记者表示,事故原因调查报告将递交事故调查组,以统一的新闻稿形式对媒体发布。“我们不能违反纪律对外发布,也没有权力发布,我们只对事故调查组发布。”他说。

  回溯以往同类型的电梯事故,可以发现相同的事故原因远不是初现,而是“故事”重现。

  20**年12月24日,深圳地铁1号线国贸站的1台自动扶梯突然逆转,致使多名乘客受伤。在今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总局(下称质检总局)印发的一份名为《关于加强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监察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写道:“深圳‘12.24’扶梯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驱动主机的固定支座螺栓松脱和断裂,使主机支座移位,造成驱动链条脱离链轮;另外自动扶梯附加制动器未能有效动作,上行的自动扶梯在乘客重力作用下逆行导致多名乘客受伤。”

  对比之下,两起地铁扶梯事故原因完全一致,相隔不足7个月,就祸因重现,夺人性命。而且,电梯都是奥的斯生产的513MPE型自动扶梯。

  这两起地铁自动扶梯事故的处理方式都如出一辙,“排查和整改”。而事实证明,深圳“12.24”电梯事故发生后的排查与整改,并没有让几个月后的北京地铁4号线自动扶梯1死30伤事故得以避免。

  频发的电梯事故,让业界反思原因所在。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万健如表示,中国的电梯“发展太快,电梯生产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超过20%,去年更是超过30%,今年上半年甚至超过了39%。现在,生产厂家有400多家,约占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万说,“发展太快,各个环节跟不上去。现在,最薄弱的是维保,安装上也有一定的差距。人员素质堪忧。”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饶美婉在2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地铁设计中的公共交通型重载自动扶梯》的论文,在该文中,她提出,为了应对地铁扶梯常年每天20小时连续工作和承受客流高峰的需求,公交重载扶梯必须具有在每3小时间隔内,持续重载(1米宽的梯级负载120公斤)1 小时以上的能力,电机的功率配置满足这一需求,动力配置应有足够的裕度。这一要求,是国家标准《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规定的2倍,国家标准规定是在每3小时间隔内,持续重载不少于半小时以上。

  是否中国的电梯标准就低于国际标准?作为国家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万健如解释说,中国的电梯标准“基本采用欧洲的标准,处于同一档次。”但中国的地铁运行环境特殊,“人太多,扶梯长期超载运行。”欧洲的标准中,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他认为解决电梯安全问题,应该通过“缩短维保时间,增加电梯数量,让电梯休息”和增加电梯的电机功率来解决问题。

  一家做维保起家,后转向电梯制造的企业的董事长认为,中国对于欧洲的标准没有吃透、制造业整体水平低下、虽有标准但执行不严等方面,使得中国的电梯“到处都是雷”。

  可怕的潜规则

  “雷”不仅仅存在于制造标准上,更多的雷还在制造和维保等一系列实际环节上。

  为确保电梯的安全性,中国相关规定不可谓不多。首先,电梯的生产企业要取得《电梯生产许可证》;在产品正式投产前,要进行型式试验,确保符合各类规范;其次,电梯由生产者检验出厂,进行安装,之后,有安装验收;投入使用后,还有每年一次的检验和定期的维保。

  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另有一套潜规则。

  业内人士透露,中国电梯生产企业过多,在生产销售环节,采购方都以最低价进行产品招标,所以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很多电梯生产的小企业,采取超低价竞标的方式,导致大企业也跟着降价,而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使用更便宜的配件。比如,“把钢板的厚度从2厘米减到1.5厘米”,采用成本更低的材质,生产“中国版的电梯”。“现在,铁道部的(电梯采购)标是最大的标,也采用了最低价中标。各厂家都拼命降低成本,都是在零部件上做手脚。”一位电梯业的业内人士说。

  隐患从生产环节就已经埋下,但是在安装、改造、维修环节,则更为严重,因为发展太快,发证过滥,进入门槛低,使得维保企业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下,利润极薄。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很多定期维保形同虚设。

  北京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认为,国家质检总局对生产企业,北京质监局对维保企业都存在“发证太多”的问题,导致了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

  一个例证就是,在北京,与电梯相关的协会山头林立,至少有4家。北京电梯商会只是其中一家,其成员有300多家,主要是维保企业。

  在维保企业中,电梯生产厂商设立的维保企业规模最大,能达到“8000~1000台(电梯)”。电梯维保企业北京中豪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安学江说,“但生产企业的维保公司服务差,周六、日要休息,晚上6点之后,就找不到人了。”而且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定期维保变成了“走形式,上去(电梯)一坐,没问题就走了。单子填了,活儿(维保)没干”。

  而大多数维保企业规模很小。“维保企业太多,平均不到400台(电梯)”,缪步升说。这些规模小的企业,一方面受到生产厂商“配件、技术封锁”,一方面对人工成本上涨敏感,每个工人负责维保的电梯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负责15~20台(电梯),现在普遍到40~50台,60~70台的也有。”安学江说。此外,还存在没有资质的“小维保”通过“挂靠”进入,更加剧了市场的乱象

篇5:电梯检测行业潜规则

  电梯检测行业潜规则

  在安全领域赫赫有名的“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7月5日9时36分,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扶梯突然逆行,导致一名13岁男孩死亡,30人受伤。这起事故撕开了电梯的最安全“交通工具”的外表,全盘剥开后,电梯成了“危机四伏”的物品。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和生产基地,但在销售疯长背后的故事却显为人知。本报记者通过对北京市电梯行业走访调查发现,除了市场无序竞争和走过场的维保之外,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行业机构参差不齐,潜规则肆无忌惮也是主要诱因,使得原本安全的电梯,变得千疮百孔。“电梯事故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危机四伏。”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说。中国有160万部电梯,北京有13万部,如果还不对电梯行业进行整顿,那么未来如何演化,已经有迹可循。

  垄断

  “只要5天,交纳900元培训费,外加160元食宿费,再经过一次走过场的考试后,就可以拿到《特种设备操作证》。”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市电梯企业负责人说。行业准入门槛低,交钱就拿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几乎每隔一两个月,这家公司都会收到北京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发来的各种培训辅导班的传真。每个班的培训费含食宿大约1000元,价格比外面的培训机构要高出三四百元。

  在北京,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包括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和北京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两家。有此资格的也只有此两家,前者属于北京市质监局直属机构,后者也与北京市质监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个机构在同一幢楼中办公,而北京各区县的特种设备检测所则属于检测中心的下属单位,有180人左右的规模,后者则只有十几人,两者加起来不到200人。而这200人则垄断了特种设备行业(包括电梯)评级、检测、验收的巨大市场。“一个是(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儿子,一个是女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不去吧,到时候验收和检验时给你穿小鞋,去吧,一年下来各种活动把你折腾得没完没了。”上述电梯企业负责人说,“做企业的,谁都得罪不起,不如花钱买个平安。”

  除电梯检验员培训辅导外,北京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还负责其他八大类培训,如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内机动车辆等作业人员的培训,培训金额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此外,协会还设有理事会,只要公司交纳一定费用,就可吸纳为会员或者理事单位。

  前述企业负责人表示,入理事会一般都是看重协会和局里的关系,而且协会的负责人也是主管部门退居二线的领导,如秘书长陈宝梅,原来就是原宣武区的副局长。虽然退了,但毕竟关系还在,可以帮忙的地方比较多。

  “无非就是买个人情。”多家受访的电梯企业负责人表示,入理事会,基本都是看在验收和检验这块,否则谁也不会去搭理。

  北京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办公室蒋主任介绍,协会成立于20**年,隶属于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监察处下,属于社会团体,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全部上交于市财政。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宣传教育中心赵凯表示,只要是局下属机构,所有的都可以在质监局官网上查询。

  但本报记者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机构设置里并没有查到该协会。对此,蒋主任表示,他们也不清楚为什么查询不到,如果有疑问可以询问市局。

  截至本报发稿前,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还没有任何回复。

  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表示,局里将检验、评审验收这块授权给了协会和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来做,非常不合理,这是一个垄断。“要把这块放开,电梯检测检验机构应该社会化,这样透明度高点,也会遏制一些隐性问题。”

  北京市一著名电梯企业负责人表示,检测机构社会化这个问题在系统内部已经呼吁很多年,但始终无法前进,最关键问题是检测机构的“隐性”问题太多,利益纠葛太深。

  行业潜规则

  为什么检测机构不能社会化?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副总工程师韩再学直言,目前市面上各种培训单位多,培训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什么人都可以讲课,没有统一的机构和组织。“报名没有门槛。培训也不需要在学校进行,只是在质监局组织的考试前两三天集中培训,然后带到电梯现场去实践一下。”韩再学说,现在电梯维修工是由社会上的学校来进行培训,学费在五六百元,培训得也不到位,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没有条件集中学习和培训。报名后,学校会给学员书籍和资料,学员自行学习,考前再集中培训。

  他认为,电梯事故出来后,维保企业虽然有一定责任,但也给培训市场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对这个市场进行整顿,使之正规化,否则良莠不齐的机构培训出来的操作员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两家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的“吃拿卡要”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北京一位电梯维保企业负责人也大倒苦水,他直言,原本以为只要专心做维保企业,就没有那么多枝节,几年下来感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评级时,无论什么级一项就是5000元~8000元,三项下来就2万多。20**年前,评级没过的复试还要交钱,后来在企业联合反对下,复试才免了费用。“别看A级很高,实际都可以操作,电梯维保只是准入门槛高,实际操作猫儿腻太大,只要有钱,什么级别都可以拿到。”上述电梯维保企业负责人说。

  另外,每次两家机构的检测人员来了,企业都要准备100元至500元不等的红包,有的甚至在千元以上,这还不包括逢年过节送礼和平日吃喝玩乐的费用。不然,检测人员就到处挑毛病,即使你做到位,依然也会被指出各种问题。情况严重的会影响公司业绩,损失客户。“要钱给就是了,不如花钱买个平安。”该负责人表示,公司每年光这块的招待与红包费用最少要准备30万~50万元人民币。

  不过他认为,北京这块在全国算是做得比较好了,检测费只收1000元,在外地,一部电梯安装检测数万不等,最离谱的是安徽和河南。

  上述维保企业负责人说,按照北京13万台电梯计算,一年的检测费就为1.3亿元。这个还只是账面上的账,如果加上红包,按照306家维保企业来算,这200人一年创造的收入最少在3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这仅仅是八大类中的一项,还不是全部。

  这一说法得到质检系统官员证实,东南某省质检系统特设处官员坦言,检测人员在验收和检测时收受红包确已成为一个惯例,一般都以午餐补贴和晚饭补贴形式发放,一次大概在300元左右。

  他透露,事实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对于检测机构社会化这一问题也讨论过,但最后没有推行,原因是在考虑责任和风险。“一旦放开社会化,就会出现利润,也会滋生问题。”

  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说,其实电梯出事是经常的事情,这次实在是压不住了。其实这是通病,一直存在。“目前北京现有检测人员不到200人,电梯13万台,如果全部按照国家流程检测,根本人手不够,走过场的检测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目前国内生产的电梯大部分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但电梯行业存在恶性价格竞争,产能过剩。一些厂商出了所谓经济型电梯,经济型电梯与正常的电梯相比,有些功能就被减掉了。例如电梯的“到站钟”声没有了,本来应该显示“正在维修”的字样也不显示了。功能被简化,价格下来了,隐患也必然增加了。

  疯长的市场

  电梯服务在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高速增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且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长。有数据显示,到20**年底,中国电梯数量预计将达到200万台。

  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北京电梯企业负责人表示,电梯业最好的光景在1998年到20**年,20**年以后随着外资品牌的大举入侵,国产品牌的电梯企业的好日子开始消失,如今已经大不如前,许多小企业都被迫退出行业转投其他。

  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可以进行电梯安装、改造、维保的企业共有306家,其中A级企业113家、B级企业152家、C级企业41家。

  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和各地加大对安居工程建设,电梯采购金额快速攀升。特别是受到政府4万亿元投资影响,各地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电梯采购大单频出,电梯采购驶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北京市中豪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学江表示,房地产业的火爆和政府采购项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让市场的竞争更加疯狂。

  根据《政府采购信息报》统计数据显示,20**年全国公开发布的政府采购电梯总金额突破20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电梯采购大标超过30个,创近几年来电梯采购额新高。

  20**年,每个月电梯公开招标项目都在80个左右,多的则达上百个,其中大部分项目都与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相关。除了安居房电梯采购量较大外,医院、学校电梯采购项目较多,成为电梯采购中不可忽视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某著名电梯企业负责人说,许多电梯企业把政府采购市场看成一块“大蛋糕”。“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政府采购市场立足,就会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同时企业在政采市场的成功,也会对企业参与其他项目的投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中央“十二五”规划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将成为近几年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保障房电梯采购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