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

675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

  今天当我再一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读到这段话时,我情不自禁地沉思:回忆我接手的这几届学生中的一些后进生,跟他们交流时,有些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差生。是的,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说过,“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欢乐)的源泉。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学生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有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差生,表面上是满不在乎,但实际上,他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内心是不安的,也会忏悔的,因此作为老师有时不一定要完全做到“一丝不苟”,有时也要照顾到孩子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让他在面对困难与挫折中找到自我,我想这才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

  在之后的教育中,我重新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多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成功中找到自我。例如:我班的王同学,每次考试几乎都是二十几分,可上次测试他得了三十几分,我就让全班学生做一道数学题,算算谁的进步最大。一个学生上次考了93分,这次考了95分,他进步了多少?而我班的王同学上次二十四分这次三十八分,他进步多少分?同学们很快算出结果,我让他们说说谁进步最大,大家一致认为是王同学,并且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此时的王同学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彼此都渴望得到对方的赏识。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学生的进步、成长需要的不也是这种动力吗?因此,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而我们很多时候习惯给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读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从而让我的教育教学走向成熟。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本书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书名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这样的一种务实态度鲜明地体现在该书对德育工作的理解、论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属于"软任务",多有空洞之嫌。但该书却鲜明地提出来,要把"软"任务落实到实处,这样,它才能扎扎实实地硬起来。为此,该书评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极强的规则、做法,使德育工作内容上层次化,方法上科学化,考核上常规化,把德育工作从不着边际、无法操作、无法落实检查的"假、软、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着,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着的一个原因。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