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物业公司办公设备保养合同

2996

物业公司办公设备保养合同

  物业公司办公设备保养合同

  东莞**电子产品交易中心**广场二楼2171室TEL/FA*:z

  甲方:

  乙方:**办公设备服务部

  经甲、乙双方协议,甲方同意将其机器_____交与乙方保养、维修,并协议如下:

  一.保养期限:从___年___月___日至___年___月___日。期限为一年。

  二.保养期限保养费为人民币(大写)____仟_____佰____拾元正。

  三.乙方服务方式:

  1.合同期间内,甲方机器若有问题,乙方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必派技术员前往检修。交通、人工、餐费一律免费,节假日除外。

  2.复印机出现故障时,厂方电话预约即上门维修。

  3.合同期间内,若遇有机器零件损坏必须更换,则只按零件成本收费。

  四.若遇下列情况之者,乙方有权酌情收取维修费:

  1.甲?a href=http://www.pmceo.com/wygw/jhf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xtkey>讲话床僮鞑崾褂茫斐裳现睾蠊?/p>

  2.110V伏专用机,因接错电源。

  3.使用别家公司提供的耗材(铁粉、碳粉)及请别家公司人员维修,至使机器损坏。

  4.若遇因人力不可抗拒之事故。如:火灾、洪水、地震及雷击。

  五.以上各项,双方应共同遵守。

  甲方代表p;&nbs; 乙方代表:

  联系电话p;&nbs; 联系电话:z

  盖章生效p;&nbs; 盖章生效:

  签定日期:年月日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12修正)

  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修正)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23号

  《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已于20**年9月26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年9月27日

  (20**年9月26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行政强制条款的决定

  (20**年11月25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20**年11月29日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第43号公布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

  3.《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对有关特种设备予以查封、扣押后,应当在三十日内依法处理。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作出处理的,经查封、扣押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

  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修正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与安全保护装置相关的设施。

  特种设备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特种设备目录》确定,其中场(厂)内机动车辆的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特种设备生产、销售、租赁、使用、检验检测、监督检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

  第五条 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的日常监察工作。

  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安监、公安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委托范围内,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特种设备进行安全监察。

  第六条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者,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对其生产、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全面负责。

  鼓励符合条件的特种设备使用者依法申请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许可,经法定程序核准后,负责本单位一定范围内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

  第七条 鼓励采用电子标签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性与管理水平,提高防范特种设备事故的能力。

  第八条 鼓励特种设备生产、使用者和检验检测机构参加与特种设备安全相关的责任保险。

  第九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特种设备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调查。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调查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事故调查报告由组织事故调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并报上一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有关机关应当按照批复,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事故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处置预案,并提供特种设备事故统计、技术分析、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持。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行政监察部门举报或投诉。

  第二章 一般安全规定

  第十一条 禁止设计、制造、销售、租赁、安装、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

  第十二条 压力管道、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者应当按照特种设备定期检验规定,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内,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

  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三条 从事压力管道设计、安装、检验检测,场(厂)内机动车辆制造、改造、维修和检验检测,锅炉化学清洗服务应当经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

  取得前款所列许可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二)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

  (三)有相应的人员;

  (四)有相应的场地、装备和检验设备。

  第十四条 申请从事压力管道设计、安装、检验检测,场(厂)内机动车辆制造、改造、维修和检验检测,锅炉化学清洗服务的申请人应当向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申请书和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材料。

  第十五条 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自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由申请人聘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现场鉴定评审,并出具鉴定评审报告;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鉴定评审报告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申请人,颁发相应行政许可证件;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十六条 压力管道、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者在投入使用前或使用后三十日内,应当到特种设备所在地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十七条 压力管道、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者办理特种设备登记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制造技术资料(图纸、合格证、监检证书等);

  (三)安装技术资料(竣工报告、监检证书等);

  (四)《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一式二份;

  (五)操作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六)有关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自接到申请登记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予以登记。符合登记条件的,在十五个工作日内颁发使用登记证;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十九条 从事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锅炉化学清洗服务的施工者,应当在施工前向施工所在地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开工告知书后方可施工。

  施工者应当对告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特种设备销售者及其销售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建立特种设备销售台帐;

  (二)销售的特种设备,其制造者具有相应资质;

  (三)销售特种设备时,向使用者提供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和使用维修说明、以及监督检验证明。

  第二十一条 旧有特种设备的销售除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书面文件:

  (一)有原使用者的使用登记注销证明;

  (二)有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

  (三)有监督检验或定期检验合格证明。

  第二十二条 特种设备使用者应当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负责,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使用的特种设备,其制造单位具有相应资质;

  (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改造和维修;

  (三)使用的特种设备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四)提供满足特种设备现场检验检测条件;

  (五)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特种设备安装使用场所及规划,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安装在公共场所的特种设备,使用者应当在公众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张贴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

  第二十四条 特种设备使用者应当对拟停用一年以上的特种设备予以封存。封存后三十日内,应当向特种设备封存地的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停用,并将使用登记证交回原登记机关。重新启用封存的特种设备应当经法定程序检验。检验合格后持检验报告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启用,领回使用登记证;停用一年以内重新启用的,仍按原检验周期申请检验。

  第二十五条 对不能出具出厂资料,无法确认原制造者的特种设备,如需使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证据证明确属资料灭失且一直在本单位使用;

  (二)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制造者进行改造或维修,并补齐相关资料;

  (三)经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特种设备,使用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特种设备所在地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解体报废,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其中解体报废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压力容器,应当依法在解体报废前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和环保处理:

  (一)达不到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的;

  (二)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期限的。

  第二十七条 特种设备的租赁者在出租特种设备时,必须向承租者提供以下文件:

  (一)制造者具有的相应资质;

  (二)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出厂监督检验合格证明、安装使用说明;

  (三)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检验合格证明。

  第三章 特殊安全规定

  第二十八条 需要进行改造的锅炉、氧舱、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高耗能特种设备,其改造设计文件应当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鉴定,方可用于改造。

  第二十九条 锅炉使用者应当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水(介)质处理。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水(介)质处理的定期检验。

  第三十条 申请从事气瓶充装应当向其所在地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审核,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颁发《气瓶充装许可证》;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不予颁发,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三十一条 气瓶充装者、罐车充装者、罐式集装箱充装者在进行充装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只能充装自有产权的气瓶,但充装车用燃气气瓶、罐车和罐式集装箱除外;

  (二)气瓶使用登记代码永久性标志应当经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标注在气体充装单位的自有产权气瓶上;

  (三)不得充装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气瓶、罐车、罐式集装箱;

  (四)按照气瓶、罐车和罐式集装箱所标定介质充装;

  (五)不得超装或混装。

  第三十二条 气体销售者销售气体不得使用下列容器:

  (一)未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气瓶、罐车和罐式集装箱;

  (二)报废的气瓶、罐车和罐式集装箱;

  (三)违反其他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罐车和罐式集装箱。

  第三十三条 电梯使用者应当确保电梯安全使用,并负责落实电梯维修改造费用。

  第三十四条 电梯使用者应当每年在检验有效期满前三十日申请定期检验。

  乘客电梯正式投入使用十年以上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除每年对其实施定期检验外,还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作出评估结论。

  电梯使用者应当至少每十五日由取得相应资质的维修保养单位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第三十五条 电梯层门、电梯轿箱内操纵箱钥匙、机房钥匙或启动钥匙应当由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管理、持有。

  第三十六条 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在维修保养合同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电梯维修保养。

  第三十七条 电梯使用者应当安装电梯安全运行监控和应急呼救系统,并保证其有效使用。

  电梯发生困人故障时,应当立即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要求进行处置,并立即通知电梯维修保养单位。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在接到故障通知后,应当立即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赶赴现场应急救援,排除故障。

  第三十八条 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对影响电梯安全运行难以排除的故障,应当书面通知电梯使用者暂停使用。故障排除前不得将电梯交付使用。

  电梯使用者接到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发出的暂停使用通知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第三十九条 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改造、维修单位,应当取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改造、维修活动。

  第四十条 起重机械使用者应当对起重机械的主要受力结构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运行机构、控制系统等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并做出记录。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索具、吊具,保证其安全使用。

  第四十一条 大型游乐设施的经营者和场地提供者,应当对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运营负责。

  第四十二条 压力管道安装或锅炉化学清洗过程,应当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对特种设备采用强制检验、现场监察、事故调查处理、安全责任追究、安全状况公布等方式进行安全监察。

  第四十四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生产、销售、使用者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现场安全监察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参加,并出示有效执法证件。

  第四十五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行使下列职权:

  (一)向特种设备生产、销售、使用者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二)查阅、复制特种设备生产、销售、使用者和检验检测机构的合同、发票等有关资料;

  (三)对有证据表明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或有严重事故隐患的特种设备或其主要部件,予以查封或扣押。

  第四十六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核准范围和地区从事定期检验或监督检验工作。确需跨地区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应当在事前书面告知特种设备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检验检测机构不能按期完成核准范围内的定期检验或监督检验工作的,应当提前告知特种设备所在地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七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对有关特种设备予以查封、扣押后,应当在三十日内依法处理。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作出处理的,经查封、扣押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特种设备或其主要部件,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不得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

  第四十八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接到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举报或投诉后,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调查完毕,并将调查结果书面告知举报或投诉人。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实施许可和登记的;

  (二)发现未经许可、批准、登记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或检验检测活动不予取缔或不依法予以处理的;

  (三)发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发现重大违法行为或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向上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或接到报告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立即处理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对设计、租赁、安装、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图纸、文件、设备或产品,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制造、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许可,从事压力管道设计、安装、检验检测,场(厂)内机动车辆制造、改造、维修和检验检测,锅炉化学清洗服务的;

  (二)锅炉、氧舱、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高耗能特种设备的改造设计文件,未经特种设备法定检验检测机构鉴定擅自用于改造的;

  (三)未经许可,从事气瓶充装的;

  (四)未经许可,从事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机械改造、维修的;

  (五)压力管道安装或锅炉化学清洗过程,未经特种设备法定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监督检验即交付使用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停止使用:

  (一)压力管道、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者在投入使用前或使用后的规定期限内未办理登记的;

  (二)压力管道安装、场(厂)内机动车辆改造维修、化学清洗服务施工者,施工前未按有关规定告知即行施工的。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停止销售、停止使用,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销售者销售特种设备不符合规定条件的;

  (二)销售旧有特种设备时不具备有关书面证明材料的;

  (三)安装在公共场所的特种设备,使用者未在显著位置张贴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的。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特种设备使用者对应当封存的特种设备未封存或封存后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停用,或重新启用封存的特种设备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投入使用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封存或停止使用,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不具备使用条件将特种设备投入使用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期限,使用者未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报废特种设备,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特种设备的租赁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锅炉使用者未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水(介)质处理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气体销售者使用未经检验、检验不合格、报废或违反其他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罐车、罐式集装箱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没收气瓶、罐车、罐式集装箱,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电梯使用者未安装电梯安全运行监控、应急呼救系统,并保证其有效使用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的特种设备或其主要部件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整改,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停止使用,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电梯、压力管道、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者未按规定期限提出定期检验申请的;

  (二)电梯层门、电梯轿箱内操纵箱钥匙、机房钥匙或启动钥匙的管理、持有人未取得相应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的。

  第六十三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暂停其核准项目的检验检测工作:

  (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超范围或地区从事定期检验或监督检验工作的;

  (二)跨地区从事检验检测工作,事前未书面告知特种设备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

  (三)不能按期完成核准范围内的检验检测工作时,未书面告知的。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使用者是指具有在用特种设备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其既可以是特种设备产权所有者,也可以是受特种设备产权所有者委托,具有一年以上在用特种设备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者。

  本条例所称场(厂)内机动车辆是指除道路交通、农用车辆外,仅在工厂区、码头、货场、旅游景区等特定区域使用的专用车辆。

  本条例所称旧有特种设备,是指从办理完毕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手续到报废前转移产权的特种设备。

  本条例所称电梯安全运行状态监控系统是指能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记录,实现事故预警、故障报警、困人自动呼救等功能的监控系统。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篇3:鞍山市合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10修正)

  鞍山市合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修正)

  (20**年2月25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公布 根据20**年11月6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68号修正)

  鞍山市合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修正本)

  第一条 为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辽宁省合同监督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彼此订立或者履行的合同。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

  建设、土地、科技、外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做好合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向社会提供企业合同信用征信服务,披露企业不良信用行为。

  第五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提倡使用国家和省已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制订、印制、发放合同示范文本。

  第六条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格式条款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依法应承担的合同义务;

  (二)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因可能产生的违约行为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三)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可能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对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负的保证或者保修责任;

  (五)缩短产品的法定保证期限;

  (六)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可以任意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延迟或者停止合同的履行;

  (七)规定对方当事人需经格式条款提供方或者其代理人同意方可行使合同权利;

  (八)排除或者限制对方当事人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九)规定对方当事人支付或者取得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明显超过或者低于合理数额的;

  (十)规定只有格式条款提供方有权对合同进行解释;

  (十一)其他免除格式条款提供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内容。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格式条款,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下列合同为格式条款合同:

  (一)全部条款印刷于文本的合同;

  (二)含有部分格式条款的合同。

  符合格式条款特征且符合要约要求的商业广告、公告、规则、须知、凭证、单据、通知、声明、票证、购物券、优惠卡、店堂告示等,视为格式条款合同。

  第八条 格式条款含有免除或者限制自身责任内容的,提供方应采用醒目方式标明,并在合同订立前提请对方注意,按对方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第九条 当事人订立动产抵押合同,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申请办理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动产抵押合同变更、《动产抵押登记书》内容变更的,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可以到原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在主债权灭失、担保物权实现、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等情形下,动产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可以到原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拍卖等活动中订立或者履行合同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处理。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合同争议进行行政调解,调解终结后,应当制作行政调解终结书。

  第十二条 禁止下列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利用失效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经营许可证等订立合同;

  (二)伪造合同;

  (三)掩盖财产抵押事实,虚构货源、购销渠道订立合同;

  (四)利用合同销售假冒伪劣、数量不足的商品;

  (五)订立假合同或者非技术合同,套取国家优惠政策;

  (六)利用合同非法转移国有资产或者低价转让国有资产;

  (七)利用联建、联营、合作等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八)利用租赁合同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流失;

  (九)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的违法行为提供证明、营业执照、印章、帐户、凭证以及其他便利条件。

  第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当事人的经营场所或者涉嫌违法物品存放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时,根据情况可以先行登记、抽样取证或者责令暂停销售;

  (二)查阅、复制或者依法暂扣当事人与违法合同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检查中有根据认为当事人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根据情况可以对涉及违法的物品予以封存或者扣押。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所取得的财产,依法予以没收或者责令返还给相关当事人。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的,依其规定处罚。法律、法规、规章尚未作出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退回所骗财物,并视情节轻重,处以违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十五日内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涉及建设、土地、科技、外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由上述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据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合同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年4月1日起施行。

篇4:大连市合同监督管理办法(2011修正)

  大连市合同监督管理办法(20**修正)

  (1995年11月23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大政发 [1995] 85号文件公布;根据1997年12月31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大政发 [1997] 111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二十六个政府规章的决定》第1次修正;根据2000年6月30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大政发 [2000] 74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大连市经济合同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第2次修正;根据20**年12月1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112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24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第3次修正;根据20**年12月26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116 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12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第4次修正。)

  大连市合同监督管理办法(20**修正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合同监督管理,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

  第二条 大连市辖区内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签订和履行合同,应遵守本办法,并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合同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分局,是合同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负责所在行政区内的合同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合同监督管理制度,培训合同管理人员;

  (二)监督检查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三)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四)监督管理拍卖合同;

  (五)办理合同鉴证;

  (六)办理抵押合同中企业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物登记;

  (七)组织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

  (八)指导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建立合同管理网络;

  (九)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

  (十)调解合同纠纷。

  关联法规:

  第四条 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系统的合同管理,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指导、监督所属单位依法签订和履行合同,协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

  各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合同的管理,建立合同管理机构,确定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合同签订、审批、履行、检查、合同文本和印鉴使用、合同台账、统计报表、岗位责任等合同管理制度,依法签订和履行合同。

  第二章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第五条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七条 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订立书面合同,须使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其他当事人可以参照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第八条 当事人订立的合同按规定必须使用合同专用章的,应使用合同专用章。刻制合同专用章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持有关批准证件到公安部门办理刻印手续后,方可刻制。

  第九条 当事人以企业的设备、原辅材料、产品或商品及其他企业动产作为抵押物签订抵押合同的,应持签字盖章的抵押合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保证人与债权人订立的保证合同,应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备案登记。

  当事人不得以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企业抵押物登记证》。

  第十条 订立合同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出具《企业法定代表人证明书》;代理人必须事先取得委托人签发的《法人代表授权委托证明书》,根据授权的范围、权限和期限,以委托人名义签订合同。

  《企业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法人代表授权委托证明书》,由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监制、发放。

  第十一条 当事人一方要求担保的,必须由具有担保能力的保证人担保。无担保能力的保证人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视为欺诈,应当追究保证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合同当事人提供担保。

  第十二条 债权人转让合同权利给第三人的,应当通知债务人;债务人转让合同义务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当事人一方将自己在合同中权利的和义务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取得对方的同意,并签订合同转让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经鉴证的合同,应当报原鉴证机关备案。

  因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不得转让。

  第十三条 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全面履行,单方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章 合同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争议,当事人双方可申请调解,合同监督管理部门应进行调解。

  第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管辖区域内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当事人应当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如实提供合同、账目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对申报重合同守信用的单位,应进行考核认定并发布命名公告;对已获得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的,应进行年度审检,符合条件的予以保留,不符合条件的发布公告予以撤销。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合同进行鉴证。

  下列重要合同应当办理鉴证:

  (一)国有、集体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合同(含国有民营);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建筑装饰装修合同;

  (三)化肥、农药、粮食和种子购销合同;

  (四)汽车、石油购销合同;

  (五)委托拍卖合同和拍卖成交确认书;

  (六)财产租赁合同(含场地、柜台出租);

  (七)商品房销售合同;

  (八)国有产权交易合同;

  (九)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鉴证的合同。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合同,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对已鉴证的合同,应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第十九条 禁止下列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

  (一)伪造合同的。

  (二)假冒他人名义或提供假地址、假银行账号签订合同的。

  (三)无履约能力,采取下列欺诈手段签订合同的;

  1.以紧缺或畅销商品为诱饵,或者先履行部分合同以骗取信任,诱人签订购销合同,骗取预付款、定金等,或采用行贿、回扣、先付部分货款等圈套骗取货物的;

  2.用户已被吊销执照的企业名义或盗用其他企业名义,伪造或利用已失效的公章、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介绍信、委托书等证件签订合同的;

  3.预先设置圈套,诱人签订无法履行的加工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以及所谓的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合同担保金、合同保证金、押料款、材料款等的。

  (四)利用合同转包渔利的。

  (五)非法转让或倒卖合同的。

  (六)非法为他人提供或利用他人提供的合同文本、银行账号、单位公章、合同专用章、委托证件、业务介绍信等其他方便条件签订合同的。

  (七)利用他人资质证书、许可证签订合同、谋取利益的。

  (八)其他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时,可以行使以下职权:

  (一)查阅、复制被查处单位和个人与合同有关的发票、账册、凭证、业务函电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违法合同财物用于投机倒把的,可以扣留;

  (三)依法变卖不易保存的货物,保存价款。

  第二十一条 各金融机构在办理借贷等业务时,发现利用合同进行违法行为,有权拒绝办理结算等有关手续,并及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违法合同案件时,需要从当事人账户中扣划相关款项的,应申请人民法院协助执行。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九条第一款规定,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办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九条二款规定,注销《企业抵押物登记证》,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十条、第十五条规定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十七条规定,责令补办鉴证手续,无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3倍罚款,但最高额不得超过3万元。

  (六)违反第十九条规定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物品、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依情节轻重,处以2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法人或其他组织利用合同从事违法活动的,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实行行政处罚,应下达处罚通知书。实施罚没款处罚,应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票据;罚没款上交财政。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有包庇违法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负责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5:辽宁省劳动合同规定(2004)

  辽宁省劳动合同规定(20**)

  第166号

  《辽宁省劳动合同规定》业经20**年2月7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张文岳

  二○○四年三月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或者形成劳动关系,适用本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或者形成劳动合同关系,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约定的义务。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登记制度和合同档案保管制度。

  第六条 工会帮助,指导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依法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工会有权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第七条 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有权了解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工作内容、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职业病危害和社会保险等有关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说明。

  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有权了解劳动者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和工作经历等有关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八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用工之日前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由劳动者签字,用人单位和其法定代表人加盖印章。

  第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载明用人单位的名称、地址和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和居民身份证号码等基本情况,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含起始日);

  (二)工作内容及要求;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六)劳动纪律;

  (七)教育与培训;

  (八)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九)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

  第十条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以固定期限作为劳动合同条款的,合同期限不能少于30日。

  劳动合同未约定起始日的,以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时间为准。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间不一致的,以最后一方签字或者盖章的时间为准。

  补签的劳动合同,以劳动关系形成之日为起始日,合同期限自补签字之日起不得少于6个月。

  第十一条 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期限条款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间应当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约定的试用期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不得超过15日;

  (二)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不得超过30日;

  (三)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不得超过60日;

  (四)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3年以下的,不得超过90日;

  (五)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的,不得超过6个月。

  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需延长试用期的,劳动者有权要求其变更合同期限,或者要求对延长的试用期限按照非试用期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必须应劳动者的要求及时变更合同期限,或者支付非试用期标准的劳动报酬。

  第十二条 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也可以单独签订保密协议。商业秘密进入公知状态后,保密条款或者保密协议自动失效。

  用人单位在与需要保守商业秘密的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可以协商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提前通知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在此期间,用人单位有权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其他费用,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职业资格证和其他证件,也不得附加限制劳动者权利的任何条款。

  第十四 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

  (一)双方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在义务服兵役期间的;

  (三)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司法机关限制人身自由崑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止履行的情形结束,仍具备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条件的,劳动合同应当继续履行。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无效劳动合同,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有效部分的履行。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劳动者已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已履行部分支付劳动报酬。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变更

  第十六条 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企业经营等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当事人应当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在变更前,要求变更的当事人一方应当将变更内容以书面形式送交另一方。

  第十八条 因用人单位合并或者分立变更劳动合同的,变更后的合同期限不得少于原劳动合同未履行的期限。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的,不影响原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十九条 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企业经营等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四)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五)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

  (六)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崑损害的;

  (七)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因第(一)项至第(三)项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经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依据前款规定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人员。

  第二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有第二十条第(五)项至第(七)项规定情形的除外: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初次参加工作未满3年的;

  (五)签订集体合同的职工代表,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但当事人已就补偿或者保障等事项协商一致的,劳动合同可以终止;有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的情形,且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合同期限延长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期满。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通知工会。工会认为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二十四条 在劳动合同履行中,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或者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提前通知期,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四)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在解除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并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

  (二)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的;

  (三)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条件的;

  (四)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

  (五)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的。

  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意向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经协商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

  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劳动者,提出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或者患职业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达到六级以上伤残等级的劳动者要求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续订劳动合同。

  因用人单位原因未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的,视为续延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当事人就劳动合同期限协商不一致的,其续订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少于6个月。

  第二十八条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在3日内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并告知其应当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和其他有关权利。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将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名单报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在30日内为劳动者办理相关手续,并在办结相关手续之日起15日内按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每人500元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其他费用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被收取人数每人1000元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克扣、无故拖欠劳动报酬,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赔偿。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招用其他单位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由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劳动者提供虚假证明而造成的录用不当,用人单位可以免除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劳动者违反本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一)用人单位为录用劳动者直接支付的费用;

  (二)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

  (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年4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