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感触

5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感触

  在教育中践行浩然正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感触

  炎炎夏日,正是休闲避暑的好时机。正值暑假,在闲暇中读到了学校自主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本书,引发了我的一些感触。

  价值观,是一个乍听起来很虚无缥缈的概念,然而却对每个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与行为。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自己的思维范畴中,在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去努力实现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在上学期间,我一度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概念感到很模糊,也许是自己年龄太小的缘故,总是没能很好的理解深层次的涵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经历,自己对价值观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口袋书时,一方面是通过读书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整个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新的思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理想。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国家富强,经济上强大,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才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有强大的话语权;经济上有了飞速的发展,精神世界才会有提高,秉承中国一贯以来的优良传统,将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人这一特色坚持下去;同时,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文化上更加趋向繁荣昌盛;只有达到以上的标准,我们的国家才会保持和谐的发展态势,才会真的强大。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中国梦。

  要想实现这一伟大的中国梦,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深觉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我的职责是教育祖国的下一代,是在用我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着孩子们。这本书在个人层面提到了四点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小学阶段学生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这四点要求恰恰符合了新时代对人们的人格期许,不管我们现在世界发展的多么融合,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不容忘却,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们戴着的红领巾,平时看到的一些视频影像资料,都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意识。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去增强孩子们的爱国意识,例如在918纪念日时可以结合史实给孩子们讲讲日本侵华的事件,从中让孩子们铭记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说到敬业,可能人民的第一印象便是指工作,而学生与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进一步明白敬业是指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敬业也是一项必备的品质。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这个领域中有所收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一项事业,只有坚定信念,不断地努力,向着目标一直努力前行,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在教育工作中,让班级形成一股向上的凝聚力,有一种良好的学风,这是促进学习的最佳状态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就有多篇课文讲诚信,可见诚信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重要到这一优良品质从娃娃们就要抓起,并且反复地学习。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多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不仅有名人,也有我们身边的例子。诚信是一种人人必须具备、并且时刻保持的优良品质,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也是我对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我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真诚友善的环境中学会做人,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友善,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要求。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爱闹,但是不会与人沟通,尤其男孩子,特别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友善则是一项基本的交往准则,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甚至是打架事件。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我也常常在反思,为什么这种事情会经常发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局面呢?与人相处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懂得谦让,学会宽容,但是七八岁的孩子能真正地理解这些话吗?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思想的精髓贯彻到孩子们的心中呢?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行动和语言慢慢渗透,用教育这种慢的艺术来感化孩子,我相信会有收获的。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多,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体会和思考,培养出正直优秀的学生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在教育中践行浩然正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获做人的真谛吧!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苦难辉煌》读书感触

  信仰、实事求是地行动是成功的必然路径

  --《苦难辉煌》读书感触

  在我们这个年龄,对于中国的历史大家都不陌生,说不定还有部分同志是相当的熟知,然而读过了《苦难辉煌》,我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反正我被震撼到了.

  《苦难辉煌》以超越时空的战略视角,以世界东方为舞台,以二十世纪早期的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万般苦难中产生、不断挫折中成长、反复失败中成熟为主线,以代表各方势力的历史人物为主角,用挖掘历史真相的写实手法,将各方纵横捭阖、冲撞较量而演绎出来的波澜壮阔的史实,进行了详尽的全景式展示。

  《苦难辉煌》从不同的视觉,从一些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角度还原了当时状况下的场景,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真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会一:正确而坚定的共同信仰是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蒋介石找过五条原因,但终生也没有弄明白。回答者只有*:*在1928年10月5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早就作出了解答。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没坚守住信仰的沉沦者出局了、叛变者淘汰了,坚定者更加坚定了!历经苦难浓缩、精华得以留存,大浪淘沙始见金!正是信仰的巨大力量,使得党哪怕是损失了90%以上的力量,仍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点大家从红色老区的井冈山的精神中可以体会得到。

  谈古论今,当奢侈成为时尚,当小资成为情调,权力至上,金钱至上,“物质”成为整个社会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信仰的缺失,难道不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吗?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正确的信仰是方向!坚定的信仰是前进动力!共同的信仰是凝聚团队的强大粘合剂!对于一国、一政党、一个部门系统来说,很难想象,一群没有信仰的人在一起会干出什么成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历来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8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仰,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信仰对于我们税务系统的意义在于:以“团结合作、携手共赢”为核心的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念和行业准则,是新时期徐州地税“文化强税”的浓缩和展现。地税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已经趟过曾经的困难,正在努力迈向明天的辉煌!我们坚信,通过系统上下对共赢文化以及税务职责的躬行践履,我们找到并明确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信仰(愿景+核心价值观+税务文化),如何保持强化这一信仰,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赢忠诚、赢信任、赢执行、赢质效、赢形象、赢发展。

  体会二:实事求是地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然路径

  《苦难辉煌》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选集》第3卷,第801页)。一句话,就是看清事物的本质,研究并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说不练,注定失败。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苦难辉煌》用血淋林的史实告诉我们:理想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唯上主义、左倾盲动、右倾绥靖等等不实事求是的行动,危害极大!幼年、少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行动试错史”、“苦难探索史”!但就是这样一部历史,证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证明了实事求是地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然路径。

  一部《苦难辉煌》,其核心内容就是党如何从挫折、失败、苦难中艰难前行,通过反复试错,最终摸索出了实事求是的三大行动方略:“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游击战争”,同时选择了创造性地提出三大方略的核心人物*作为党的领袖。至此,党走过了14年的苦难历程,开始迈向了从胜利走向胜利(1936-1949年)的辉煌征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的行动对于我们地税系统来讲,我的理解是: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二年的历程,我们依然需要时时刻刻高举“实事求是”的大旗,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税收工作,狠抓税收收入质量,应收尽收,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干好。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太多的苦难!以及苦难导致更深的苦难!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是充满坎坷,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最核心的两点:一是树立并坚定的坚持正确的信仰、目标;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地行动,它是一切成功的必然路径。

篇3:《牛虻》读书有感

  《牛虻》读书有感

  红色革命,红色的岁月,红色的鲜血流淌出历史的长河。

  掀开《牛虻》那泛黄的纸张,氤氲的书香萦绕鼻翼两旁。似花香,却愈发浓郁;似茶香,却更添韵味。不觉中才发现自己早已陶醉其中,乐在其中,痴在其中。

  他,是一只牛虻,向往着天空的辽阔,为挣脱井底之蛙的束缚,他苦行万里路。历经磨难,与痛苦逆境中,他涅盘,他蜕变。他以笔锋为武器,向腐败社会那薄弱的防线发起一次又一次挑战。他犀利的文笔下蕴藏着对革命的热情,那炽热的鲜血、涌动的脉搏下爆发出钢铁般的牛虻。他,就是牛虻,一位大写的人,一座任时间流水也泯灭不了的丰碑。

  掩卷沉思,不禁慨叹历史,沐浴在伟岸英雄的身影中,我又曾几何时匍匐在他们的脚下,行走在他们伟大的人格当中,聆听那来自心灵的教诲让沉睡的灵魂被历史的古铜敲醒。这是场不悔的行走,有畅快淋漓的感觉,不必伤感,因为他们真的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活得潇洒,活得坦荡。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说过:“时间的磨洗会让真正有成就的种子从莠草中脱颖而出。请相信,时间桥头,香花满径。”而那一位位英雄人物,就是这历史洪流中的一颗颗启明星,虽然短暂得仅如昙花一现,但毕竟古韵悠长,沁心酥骨,哪能随时间风化?

  几千个日日夜夜向着地平线飞快地往后坠去,血色天空风起云涌着苍茫过往,龟裂的大地重新流泻出汹涌的浪涛......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自刎乌江,武王伐纣,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过零丁洋而曰“人生自古谁无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道不尽的英雄事迹,筑起中华历史的堡垒去抵御时间无情的摧残。

  腐败软弱燃起了国民心中的怒火,南京人民那嵌满泥垢苦苦挣扎的双手,那对光明、对生存的渴望,沸腾了国民的热血,他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他们摸索着通往那一丝曙光的道路,虽坎坷,但却斗志昂扬,虽混沌,但却仍大步向前。

  黑暗中,革命先驱者用生命点亮那微弱的蜡烛,照亮愚昧国民那点零星的良知。莫再流连,此时安乐窝或许就是自掘的坟墓;莫再怅叹,用行动铺就救国救民的崎岖小路;莫再忧郁,别让命运之轮将你无情地卷入历史落后的一页。

  革命用鲜血将耻辱的一页掀过,如风吹“页”动,而我们将抒写崭新的一页,未来的21世纪,将属于我们主宰。

  他,面对死神的迎接,笑盈盈,自己下令执行自己的死刑,身中半打子弹依然顽强不屈,毅然推开那所谓的上帝。他的钢铁意志使士兵瑟瑟发抖,使上校为之动容,使死神为之恐惧,为之惊愕------

  不管我是活着。

  还是已化作亡灵。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他做到了,他就是一只牛虻,飞上了辽阔的天空。

  再顾盼牛虻,一种情感在血管里奔流,像是敬佩,眼前不禁影现出牛虻那扭曲的面庞。有人可曾想过,在南美洲,在货船上,那屈辱的鞭条一次复一次的抽打着牛虻的心,鲜血淋淋,结了厚厚的一层痂.痊愈,再鞭鞑、流血、结痂,正是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牛虻意识到人们的良知早已泯灭,正是在这屈辱的数年里,他从初生牛犊的亚瑟成长为舌如利刃的牛虻。

  的确,无论他是亚瑟,或者还是牛虻,他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如熊熊燃烧的烈火,沸腾了那血液。是的,他就是一只牛虻,快乐的飞来飞去!

篇4: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读书有感

  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读书有感

  近日我读了苏童创作的一些作品,比如《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现就《妻妾成群》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妻妾成群》是一篇新历史小说,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形态,生成了一种新的历史哲学意识。这部作品将人物置于特别又极端的情境中,颠覆了历史小说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产生的模式化“阶级叙事”和“革命叙事”模式,绝非再现和阐释历史,但又对旧式中国家庭生活进行了惊人的精细刻画。通篇作品都包含着苏童对想象中的旧式生活场景的认识,散发着一种浓浓的伤感颓废、怀旧凄清的气息。

  这部小说后来拍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本片荣获过奥斯卡提名奖。我高中时看了这部电影后写了一篇影评,分析的是雁儿的人物形象,影评题目为《飞走的雁儿,飞不走的心》。山东艺术学院的老师看完这篇影评后,说这篇影评题目起得很好,分析的人物也很深刻到位。小说中陈佐千这个人物在电影中一直处于影子状态,根本没让观众看清人物的真实相貌。女性命运才是小说和电影的主题。

  苏童的小说中的女性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不仅在《妻妾成群》中如此,在他描写的其它妇女故事中也是如此。无论作品中的妇女个性是怎样的,始终逃脱不了“惨”这个字。《妻妾成群》中的四太太颂莲被逼疯、三太太梅姗被扔进井里、二太太卓云整日酝酿着阴谋诡计,连小丫鬟雁儿也死于非命、含恨而终。她们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又无法自由地张扬生命力,也无法消除情欲困惑。在这里,“对女性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而且是人本身、女性自身的问题。这里深藏着人性深处的许多奥秘”。

  从知识谱系来看,苏童的创作属于南方的江南士风和文人文化。苏童本就是苏州人,他笔下的苏绣、评弹、园林、昆曲、二泉映月和六朝以来形成的“丽辞”传统,在伤感流丽的意象文字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迥异于北方的江南格调和审美风尚。如《妻妾成群》中对颂莲所看到的后花园景物的描写--“颂莲从她的窗口看见那些紫色的絮状花朵在秋风中摇曳,一天天地清淡......蝴蝶飞过去,蝉也在紫藤枝上唱,颂莲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她是坐在学校的紫藤架下读书的,一切都恍若惊梦。”女性的形象在江南美丽抒情的古雅境界中凸现,作者运用南宋长调一般绮丽流转的语言,覆盖着令人窒息的悲剧和死亡气息。苏童说:“我从来不认为我对南方的记忆是愉快的、充满阳光与幸福的。我对南方抱有的情绪很奇怪,可能是对立的。所有的人与故乡之间都是有亲和力的,而我感到的则是我与故乡之间一种对立的情绪,很尖锐。在我的笔下,所谓的南方并不是多么美好,我对它怀有敌意。”

  《杜十娘》和京戏中的戏词可以表现苏童笔下的女性的命运--“形吊影影吊形我加倍伤情细思量啊真是个红颜薄命可怜我数年来含羞忍泪枉落个娼妓之名到如今退难退我进又难进倒不如葬身鱼腹了此残生杜十娘啊拼一个香消玉殒纵要死也死一个朗朗清清”“叹红颜薄命前生就美满姻缘付东流薄幸冤家音信无有啼花泣月在镜里添愁枕边泪呀共那阶前雨隔着窗儿点滴不休山上复有山何日里大刀环那欲化望夫石一片要寄回只字难总有这角枕锦衾明似绮只怕那孤眠不抵半床寒”。

  我写了一首七律《葬玉吟》,就当是对死去的女子的悼念吧--“红消香断实可怜,桃花乱落鬓云残。风华绝代今何在?百种柔情天不眷,鸳枕空幽孤魂冷,良宵苦短泪无眠。一曲葬花焚香祭,从此天人各两边。”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希望每位女孩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永远健康平安......

篇5:《天下归仁、论语》读书有感

  《天下归仁、论语》读书有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国,而是一个面向全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大国,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GDP已超越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这个第二位是粗旷型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人均产值相对较少,而且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一系列阵痛。而更为让人忧虑的是中国的崛起在外非但没有受到世界应有的尊重,而且引发周围国家的不安、担心,开始挤兑、破坏我们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每年一亿多人次的国人走出国门,在世人惊呼中国人财大气粗的同时,对同胞的不文明举动行为大加指责,开始怀疑我们的文化;在内则出现了道德水准下降、诚信缺失、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振、环境大面积污染、食品掺毒造假等等诸多问题。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是经济发展与文化水准建设没有同步造成的;即一个经济体的强大,没有文化的支撑是难以长久的,是不完善的。那么建设推行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弥补上这一木桶的短板?是全盘吸收西方价值观,还是发掘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应是后者,应是继旧开新,兼收并蓄,从固有的历史文化中,走出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

  适逢读到《天下归仁》一书,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时突遇光明一般,大作家王蒙阐述的《论语》,用明白、祥尽的语言、旁征博引的论述、条分缕析一个个道理,有所批判地继承等,让人眼前一亮,诸多精彩纷至沓来,读过让人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的感觉。

  《论语》一书,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孔子,离不开儒学,当然更离不开《论语》。孔子认为能够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幸福的只有道德文化,归根结底是仁政、仁德、仁心,在政府应施仁政即创建和谐社会,弘扬仁者爱人的精神,在个人应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忠孝仁义,最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可以说一部论语是集古代中华哲学、宗教、政治、律法、文学于一体的著作,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与古代文明息息相关,甚至远播海外,广泛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只是在近代,随着西方各类价值观及新文化、新技术的传入,才被逐渐边缘化。

  西方的科技,已经将全世界统一起来,在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全球统一的生活形态,而西方的宗教、政治、价值观也在世界上大行其道。但是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及中国近年的高速发展和崛起,人们开始怀疑,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普世价值?才能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社会?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不是西欧、美国,而是中国。因为在政治方面,两千多年来,除了短暂的时期外,中国政府一直维持整体的统一局面,始终是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有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经济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特别是在20**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以后,中国以大国担当,负责任的态度,冒着加剧经济结构偏差的风险,采取量化宽松和强刺激政策,不但自己顺利度过危机,而且,在世界经济下滑的大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西方很多政治家、经济学家纷纷看好中国,普遍认为又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全新的发展模式

  面对西方学者的预言和今天的崛起,我们深感自豪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何况现阶段进入了“新常态”)的同时,建设、改革好政治体制,重建道德水准和诚信体系,调整好经济结构,均衡收入结构,治理好污染和高能耗,全面创新创优,从而建立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普遍过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让世界普遍尊重、认同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大家可能有所疑问,一九一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吗?孰是孰非?是的,当年,国人痛心于国家的积贫积弱和愚昧,激进分子迁怒于祖先,痛批过去,欣然接受“科学”和“民主”。可以说,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极度腐败,拖累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所倡导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节约朴素、为人民服务、忠诚老实、自我批评等等,则是极大地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传统文化中有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价值认知。传统文化中爱人、济众、亲民、仁政、温良恭俭让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就是中国人理想的政治文明。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还看到了天下为公、恭谨、礼治、信义、忠恕、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内容,这些都有助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现。充分发掘一个大国、古国的文化精神资源,不是为了敝帚自珍,而是为了人们提高修养,匡正与充实世道人心,使我们不仅在物资层面上富有、自信,而且在文化上、价值观上创造出新的更为辉煌的成就。

  新文化的运动与中国革命的文化,使我们看到了仅仅一个孔子学说不足以完成使中国强大、文明、幸福所需的精神支撑,我们应该吸取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精华,完善我们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吸收一切人类社会的先进成果,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化的对接,才能走向世界,从而做好现代化的转型,才能更好地传承、激活、革新与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拯救、重拾我们当今令人忧心的世道人心,创建现代化的中华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