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高中生读书笔记4篇

6115

高中生读书笔记4篇

  20**高中生读书笔记4篇

  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高中生《鲁迅杂文选》读书笔记]20**高中生读书笔记(2)

  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国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评击,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就是鲁迅。

  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也可以说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与心血在此创作中。翻开《鲁迅杂文选》,认识到爱国的伟大文学家最受争议的一面。

  初读鲁迅的杂文,读到的也许是对它的不理解,但渐渐的发现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的是鲁迅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杂文被称之为“讽刺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从中看出,他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足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点格外突出,达到讽刺目的。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以及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效果,让人读起来,不禁为之一笑,就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头一击。”

  讽刺艺术之三则是比喻。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点,但并不是完全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这些比喻使得*读起来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讽刺意味,有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作用。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对方的话来攻击对方,找出对方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来讽刺对方。

  乍看杂文,分成了许多小标题。第一篇的《热风》是第一本杂文集;第二篇《华盖集》作者将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忾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敌人的藐视和嘲弄;《坟》则是一种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达他对敌人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的决心;而《三闲集》可看出鲁迅先生明确批判立场和针锋相对的批判作风;《二心集》则表明了自己对统治者怀有“二心”,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伪自由书》以时事短评为主,这是运用反语;《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辑入《花边文学》里的杂感,全部是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短评,是鲁迅对于社会批评的进一步开拓;《且介亭杂文》表达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的愤慨和帝国主义丑陋行径的不满;最后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对其作品的态度。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鲁迅通过杂文这把锋利的“剑”来反映他的思想和实现他的革命目的。他的杂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同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东西”。

  杂文给的启示数不胜数,读完鲁迅先生的杂文似乎看透了中国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一句:杂文一点儿也不杂,而是完美的思想统一!

  [高中生《匹克威克外传》读书笔记20**高中生读书笔记(3)

  范本一

  谈起《匹克威克外传》,我就会想起书中一个又一个幽默的故事,想起那些可敬的人儿,与那些可恨的面孔。

  我读这本书的原因,多是被作者的风趣幽默所吸引。读过简介我知道,这本书多是批判时事为主。洋洋七十多万,我却读得一点都不厌烦。反而经常开怀大笑,乐在其中。原因当然就是作者的幽默精神了。

  还记得有一个很让人捧腹大笑的画面,就是在看大阅兵时匹克威克先生的帽子被风吹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急忙去追帽子的情景。真是有趣极了。匹克威克先生本来要捡到的,后来又被大风吹走了,时而跑,时而停。想想,一个老先生做如此滑稽的动作,并且是在严肃的大阅兵时,是多么可笑啊。

  在书中曾说:“追帽子简直就成了一场痛苦的人生角逐。”确实,追帽子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会踩到帽子,太慢了又追不到。可笑极了。但我想,也许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想表达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吧,努力追着,尽全力去追,却往往成了物质的玩弄品,在旁人看来,是多么可笑啊。

  当然,文中的幽默讽刺之处不止一处,但在此,我想说说那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章书。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有一个人让我十分心酸。就是那个聋哑演员。生活的重压与酗酒的习惯让他的健康早早便失去了,他常常无角色可演,生活也陷入了贫困。在发高烧时,他还担心妻子因他平时的暴虐而谋杀她。可怜的人啊,他的心灵是多么枯竭啊,临终前才害怕受报应。这反映了当时多少人的可怕心理啊。反映了多少无比痴迷财富而又挥霍成性的人的枯竭心灵。最后,他终于要死了,在临终前,他竟以为那是舞台,自己在上面表演,但现实却是在病床上,用枯萎的四肢扭动着,发出小丑的尖叫声。可怜可悲可叹!

  要谈到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匹克威克的仆人

  ---山姆。他让我喜爱,他让我敬佩,让我感动。他是善良幽默,机智勇敢的好家仆,也是匹克威克的真朋友。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能在狱中好好照顾主人的起居生活,他故意拖欠父亲的债以便于以正当理由入狱,起先匹克威克先生是不允许的,但是他想方设法的进去,也感动了匹克威克先生。

  这就是《匹克威克外传》,一本让你读得欲罢不能的书。

  范本二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朋友们的游历,揭露了当时英国现实社会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

  匹克威克

  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纯洁善良、和蔼可亲、学问渊博、崇尚正义的绅士。胖胖的身子,戴着眼镜,腆着肚子,穿着紧身裤和燕尾服。他的相貌和言谈举止都显得滑稽可笑。他天真、幼稚、不懂生活。他总是好心肠办傻事,到处吃亏出洋相。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仍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可笑,又逗人喜爱。在出行途中陷入多重困窘的境地时,他也始终坚持正义,对待处处陷害他的人仍然能以德报怨。

  金格尔

  一个江湖骗子,在匹克威克旅行的路上多次欺骗、陷害匹克威克。他到处招摇撞骗,最后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幸亏在监狱里遇见了匹克威克,表达了自己的忏悔之意后,得到了匹克威克的原谅,并在其帮助下偿清了债务,获得了自由。在匹克威克的感化下,他泱定重新做人,报答匹克威克的恩情。

  《匹克威克外传》是一部流浪汉体裁的小说,最初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这正适合以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发表形式泱定了作品的某些艺术特征。

  一、虽然结构松散,但有鲜明的线索贯穿始终

  《匹克威克外传》的情节大体上有四条线索:房东巴德尔太太状告匹克威克毁弃婚约;山姆威勒的父亲同骗吃喝的伪善牧师史得金斯的纷争;俱乐部几位成员的爱情敌事;匹克威克和山姆威勒主仆同流氓金格尔的冲突。全书以最后一条线索贯穿始终。

  二、以突出特征刻画人物

  狄更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从描写人物的外部肖像、服饰、装柬、举止、风度、使用的语言和生活的环境着手,善于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些特征、人物的语言特点和行为举止上的癖性、习气,采用漫画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有的人物甚至只要开口说几句话,做一个动作,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

  三、小说的语言在幽默之中透着辛辣的讽刺

  狄更斯用喜剧性的手法,把社会上一些不合理、不道德而又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从地上举起来,使它显得荒唐可笑地漂浮在半空中,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在每一句笑话之中,都压抑着深刻的愤怒与鄙夷。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笑里面也带着咳血的泪。

  [高中生寒假读书笔记大全:永不凋零的花20**高中生读书笔记(4)

  1、友谊就像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开放着我们青春奔放的热情,它宣告着少年一切美好的感情,就像我与她一样,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开出了一朵无言的花。曾经播下的中子,是否已经结出了友谊的瓜果?在喧闹中,我聆听岁月静好,与朋友一起度过的日子,就算是哭也是开心的。

  2、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我们要抓住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意义,诠释生命的勇气,永远都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不再与活的长短,而要看活得是否有意义。理想,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实际行动才是理想的真谛,整天沉浸在幻想中也未必能成大器。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行动和信心。

  3、人到中年,逐渐有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竟然不再那么重要了,而一直被自己有意忽略了的种种却开始不断前来呼唤我,就像那草叶间的风声,那海洋起伏的呼吸,还有那夜里一地的月光。

  4、不一会儿,天空便一色纯白,所有的灰暗都被那道红光驱走了,天边的颜色变了,变得闪起金光,金光四周的云霞则是一片粉红,就在这一瞬,天边突然光芒四射,我看到了太阳的脸。他在笑,笑着跳出山顶,大地被照亮了,我也被照亮了,我不仅暗叹,好美的初阳。我在这一瞬,看到了太阳最美的一面。我的大脑拍下了这美丽的瞬间。

  高中生寒假读书笔记大全:永不凋零的花在鸡年的新春为你带来祝福的希翼,希望鸡年的你得到大大的幸福,大大的快乐!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夏洛的网》读书笔记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

  一、好词:

  1.自得其乐2.磨蹭3.蹦蹦跳跳4.小心翼翼5.死里逃生6.怨声载道7.光彩照人8.严严实实9.孤孤单单10.坐立不安11.互相交谈12.喋喋不休13.不假思索14.人见人爱15.骄傲自大16.多才多艺17.安安静静18.自投罗网19.热泪盈眶20.放肆21.灯光辉煌22.自高自大23.整整齐齐24.大名鼎鼎25.自豪得意26.寂寞无声27.清清楚楚28.大吃大喝29.雪白漂亮30.浑身光滑31.纷纷扬扬32.完完全全33.指指点点34.独一无二35.与众不同36.兴高采烈37.众目睽睽38.叽叽咕咕39.婆婆妈妈40.惊恐万状41.事不宜迟42.昏头昏脑43.热热闹闹45.又肥又大46.晃来晃去47.天寒地冻48.长生不老49.垂头丧气50.忠心耿耿51.慕名而来

  二、好句:

  1、青草湿湿的,泥土散发着一股春天的气息。

  2.厨房的桌子上,早饭以经摆好,房间里透着咖啡、熏肉的香味,湿灰泥的气味,还有从炉子里飘出来的柴火烟味。

  3.在农场里,初夏的日子是一年当中最快活、最美好的日子。

  4.丁香开花,让空气芬芳扑鼻。丁香花谢了,苹果树又紧接着开花,蜜蜂围着苹果树飞来飞去。

  5.那母鹅来了,后面跟着它的七只小鹅。它们伸长自己的小脖子,一只不停地“嘘嘘嘘”吹着悦耳的声音,像是一队风笛手。

  6.一天又一天,蜘蛛头朝下等着一个好主意来到它的脑瓜子里。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它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冥思苦想。

  7.就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开始下雪了。雪盖住了房子,盖住了谷仓,盖住了田野和林子。

  8.这真是个最好的地方,这温馨可爱的仓底,有嘎嘎不休的鹅,有变换不同的季节,有太阳的温暖,有燕子来去,有老鼠在附近,有单调没变化的羊,有蜘蛛的爱,有肥料的气味,有所有值得称赞的东西。

  三、文章内容简介:

  《夏洛的网》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有善良的小猪威尔伯,仗义聪明的蜘蛛夏洛,自私的老鼠坦普尔顿,热心的公鹅和母鹅,有趣的小羊老羊等很多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先后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获得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威尔伯便担负起了照顾夏洛的孩子的任务。

  四、读后感:

  书中的小猪威尔伯善良、单纯,对这个世界既喜欢又感到害怕。蜘蛛夏洛则聪明、勇敢、乐于助人,它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威尔伯树立信心、战胜命运。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感动这真挚的友谊,夏洛的美好品质更让我感动。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种宝贵的财富叫友谊,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要是我们的人生里没有朋友,没有友谊,你将会是多么地孤独呀!但是,威尔伯的一生却是那么地幸福,因为它有一个成天陪伴它,而且为了救它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朋友,威尔伯注定不会孤单。这种友谊是单纯的,只有朋友间无私的关爱与生命中纯粹的友善。当现实中已经严重缺乏这样的感情的时候,这个故事无疑感动了读者的心。夏洛的一声“再见”,伴随着曾经的蛛丝随风飘散。他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张夏洛的网。

篇3: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着”)“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着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根据笔者查找,“中华”一词,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晋书卷六一·列传第三一》有如下一段文字:

  “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为害转深,积毁销骨。”

  又《晋书卷六六·列传第三六》有如下一段文字:

  “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

  但从上下文来判断,此二处的“中华”仅仅指中原汉族政权控制的区域,而不包括边陲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区域。

  作者指出,“中华”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而并非体制人类学概念。笔者认为,“中华”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的概念可能不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河北、山西、内蒙等区域,但到了隋唐,“中华”的概念就要宽泛得多,甚至连甘肃、宁夏等地也可以被称为“中华”。笔者据此认为,当中央政府强大时,“中华”的范围就大,当中央政权式微时,“中华”的范围就小。

  笔者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显然不是历史上历届中央政权统治范围内的民族之和,而是泛指现在中国国境线内的各民族之和。这与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的“中华”意义仍不相同。现在我们常用的“中华”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但撰写学术著作,就不能满足于使用政治意义下的概念,而必须由学者自身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可惜冯着对“中华”概念的界定刚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让人稍感遗憾。

  二、“文化”的概念和“中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不好把握。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据作者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有近二百种。

  为了厘清“文化”的概念。作者在“导论”中指出,“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则是西汉以后。作者引用的刘向在《说苑》中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一句。笔者认为,《说苑》中的“文化”仍是用“文治”来“教化”的含义,而不同于今天“文化”的含义。今天的“文化”一词很难在中国古籍中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对等的词汇。所以,我们不必纠缠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文化”的提法,而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冯着在“导论”部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古典进化论者、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等对文化的定义。这些内容对于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甚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都不无裨益。但并不是每一种定义都能在我们的研究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仍需自己从历史学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

  作者指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笔者对此非常认同。也正是因为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才给那些想要撰写中国文化史的学者出了一个难题。

  作者还借用了“文化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几个方面。其中,物态文化层与自然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层则与人自身的关系更密切一些。随着社会发展,物态文化新陈代谢的节奏较快,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的惯性较大,带有浓厚的保守性格。笔者于是联想到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清朝统治者先想到的是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即坚船利炮。后来发现坚船利炮扭转不了清朝的颓势,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然而,仅仅学了一些皮毛,清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诚如作者所言,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文化史获得独立地位的时间却并不久远。不但在中国史学界如此,在西方情况也大致相同。把史学从政治史、军事史扩大到文化史、经济史、工商业史、科技史,是启蒙时代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从这时开始,文化史在西方史学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科。法国启蒙思想大师也因为其贡献被誉为“文化史之父”。

  伏尔泰以后的两个世纪,西方涌现出大批文化史著作。“五四”前后,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作被翻译介绍到西方来。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仿效其体例,参酌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着。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后来,顾伯康、柳诒征、陈登原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撰写了几种《中国文化史》。解放后,我国的史学一度成为单纯的政治史,“重政务,轻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学术意识开始觉醒,学术视野迅速拓宽,文化史重新获得了其在史学界应有的地位。

  “文化生态”界说

  文化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谈了人类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地球,接着谈了人与地球的互动关系:人类源于自然,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同时,人类又能超越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人类产生后,人类社会也就相应诞生。人类社会也是人类文化诞生的社会环境。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国语》、《孟子》、《逸周书》、《荀子》、《管子》等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得出“不能违拗自然规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贯思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些记载的背后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人破坏自然、人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现象,当时的哲人出于“持续索取”的考虑才提出保护自然的思想。

  “生态”一词(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由此可见,“文化生态”是一种借喻手法,借用了生态学上的相关概念。这种借喻手法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等。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是,作者似乎在有意延续这种“借用”手法,对此做法笔者深不以为然。在前文本已表述清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又被作者借用物理学上“场”的概念而改成“自然场”、“社会场”,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什么是“自然场”和“社会场”。很快,在本书第9页,作者又将自己创造的“自然场”、“社会场”等概念弃之不用,又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剖析人类文化产生的环境。

  应该说,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作者认为,要把握一个民族文化的真髓及其发展历程,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也即将文化生态三层次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双向研究。

  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华民族长期面对的是位于中原的汉人农业社会和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左传》中已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记载,这说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裔夷”与“华厦”是作为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形态出现。《论语》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记载也反映了孔子对中原农业文明先进性的肯定。笔者认为,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农业文明确实优于游牧文明。但如果从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而且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常常通过和平或不和平的手段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统一全国性政权的情况。

  而19世纪中叶以降,长期带有强烈优越感的东方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这个“不速之客”面前却接连吃败仗,不仅割地、赔款,连京师都被人家占领了两次。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并非一线单传的天之骄子,而不过是多元世界的普通一员。至此,中国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参照系——西方工业文明。

  笔者认为,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把中西文化的区别视为“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的观点不完全准确,更加准确的表述应为“性质既异,程度也不同”。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未开始之前,欧洲大陆也普遍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由此可见,以定居、农耕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前曾出现在各个大陆,而当时各个大陆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

  李大钊认为西方工业文明高于东方农业文明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观点也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的。笔者始终认为,文明背后所代表的生产力有高下之分,但文明本身绝不应有优劣之分。而且,各个文明之间的界限随着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影响而变得日益模糊。如:轮船、火车、汽车、飞机这些由西方工业社会创造的产品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当然,对不同文化的生成类型进行反思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专制政体下,中西文化并无大异同。此言谬矣!中西文化的差异太大了。以古罗马帝国和汉帝国为例,古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是曾是当时世界仅有的有高度文明的两大帝国。生长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罗马由于四周没有天然的屏障,常常要同相邻的民族进行残酷的斗争才能维持一个作为农业民族的生存。所以,罗马人更多的考虑的是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而汉帝国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后,则更多的考虑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和社会财富总量,所以汉帝国在铁质农具、牛耕技术、播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农具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仍在中国广大农村实用。笔者认为,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国文明可能也会发展出更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但肯定不会按照西方走过的发展模式发展,因为西方模式并非唯一的模式。

  与杜亚泉不同,李大钊、陈独秀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的视野不仅包括地理环境,还包括经济生活和社会制度层面。

篇4:林清玄《清欢》读书笔记

读林清玄《清欢》有感

每次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散发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清欢》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这种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回绕。

泰戈尔说:“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其强烈的光亮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而文学之光的照耀,将使我们卑微的灵魂明亮、丰盈而又高贵。

于旖旎繁华、面目可疑的尘间俗世,诗意地栖居似乎已是奢侈的梦想。或许,一本书籍、一则诗文、一叶山水风景,尚可为现代人抵达超尘脱俗的人生意境提供一种可能、一种途径。邂逅了,相遇了,便是缘分、便是福祉。或坐拥书城、或山水做伴,释尽心中块垒、顿悟人文情怀。独自清欢,胜却人间无数风情,似水年华便充满了无尽的芬芳。

清欢,一个很优雅的字眼。“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年轻时,常常出去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在轻松中,享受悠然自得。但是,当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一切都变成了快节奏的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作者所说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但似乎与作者说的一样,现在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清欢”了。KTV的喇叭“嗡嗡”作响,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地赶路,就连茶楼,也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来。

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清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欢……清欢,代表着一种境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小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见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林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能是记忆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瞬间,连“欢”都没有,更不必谈“清欢”了。

难得可贵的是,在我们的内心还可以保存着一份来之不易的清欢。坐在一盏孤灯下翻着带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人间有味是清欢”。心灵的清欢,或许能在这喧嚣的环境中,保持着一份优雅。

篇5: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一、翻译者:罗国林

  二、出版发行:中国书店

  三、作者介绍:福楼拜,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出身于法国西北部的卢昂城的一个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他是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位杰出代表。他创造了所谓“纯客观”艺术,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主要作品:《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淳朴的心》、《女性》等。

  四人物关系:

  包法利夫人

  夏尔(包法利夫人丈夫)

  罗多尔夫(包法利夫人的第一个情人)

  莱昂(包法利夫人的第二个情人)

  爱洛伊丝

  (夏尔前妻)

  勒乐(给包法利夫人借高利贷的商人)

  俄鲁老爹(包法利夫人的父亲)

  五、人物特征:

  1、包法利夫人:生性敏感、感情热烈、想象丰富、骄奢淫逸、迷茫、好面子、

  2、夏尔:平庸无能、感情迟钝、麻木不仁、安于现状、老实善良、热爱家庭、有责任感、

  3、罗多尔夫:腐化堕落、花言巧语、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绝情冷漠

  4、莱昂:虚伪、追求知识、花言巧语、

  5、勒乐:唯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

  6、俄鲁老爹:洞察力强、细心体贴、宠爱女儿

  六、故事情节:

  文章描写的是一位资产阶级女性爱玛嫁给夏尔之后不满婚后生活的平淡,崇尚奢侈豪华的生活,继而与地主罗多尔夫和学生罗莱私通被抛弃身败名裂,又被唯利是图的商人勒乐算计搞得家破人亡,后对生活绝望服毒自杀的悲惨故事。

  七、句子赏析

  1、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仿佛在释放某种物质,令爱玛头晕目眩。她的心也因此大为膨湃,想象着那里的十二万颗心灵,都在激情地跳动。她甚至感到了它们热烈的气息嘞!她的爱情随着空间不断扩大,充满喧嚣,汹涌澎湃。她让爱情倾泻出来,倾泻在广场上,倾泻在散步的场地,倾泻在街道上。在她眼里,这座诺曼底古城,不啻是一座巨大无比的京城,是一座她正要进入的巴比伦。

  分析:

  此句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爱玛在前往与莱昂幽会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用了动词“跳动、扩大、倾泻(三次用)来渲染她已经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侵蚀了心灵,麻痹了神经的疯狂的状态。在此之前她已经和莱昂约会过了,尝到了偷情带来的快感,相隔几日,她已经按捺不住寂寞,到了她和莱昂规定的约会时间(每周星期四),是她一周最快乐的日子,这种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太过真实,以至于她那么激动与忘情。说明了人一旦纵欲就无法挽回,会使人走向灭亡。

  2、梅奥按照自己的准则,把教士比做哪里有死亡气味,就往哪里飞乌鸦。他一看见教士,心里就感觉不舒服,因为他们的道袍使他联想到裹尸布:他憎恶前者,多少是他惧怕后者。

  分析:

  通过梅奥的表现,可以侧面看出当时宗教的真实面目,文中自称是“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尔尼贤,他装着一只救世主的面具,收着教徒们供奉的钱财,当时守着贞操的艾玛受到莱昂的追求,为了当个好母亲好妻子,她曾试图到宗教去寻求抵制情欲的诱惑的力量,但是本堂神甫对她心灵上的苦闷的倾吐却无动于衷,还不理解,因此使她的希望归于幻灭。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是惧怕死亡的,在死亡面前,人类是那么的无助和渺小,但是原本能给人们心灵安慰的宗教却给人们心口上来个致命的一刀,而有时候宗教把人们越带越远,以至于让人们丧失了人性。

  3:我希望她安葬时身穿结婚礼服,脚穿白皮鞋,头戴花冠,头发披在肩上;一棺两:一个用栎木,一个用桃花心木,一个用铅笔。不要来安慰我,我挺得住。请拿一大块绿色天鹅绒盖在她的身上。我希望是这样。

  分析:此段是爱玛死了之后,夏尔对奥梅和药店老板提出的埋葬爱玛的请求,他这种罗曼蒂克的想法让人听着是又怜又恨。爱玛在感情上已经背叛了他,让他的家庭负债累累,让他体验第二次丧妻之痛让他的家庭破裂。可是,他确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他着想,他如此地了解她,他知道她喜欢穿得漂漂亮亮的,喜欢奢华的生活,所以他就照着她的意愿做了。他这种行为简直是无法理喻,被戴绿帽子了,还那么淡定,对爱玛一点责怪都没有。可恨的是爱玛走向灭亡,也有他的一半责任,因为他太宠爱她,太放纵她,没有担起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他感情迟钝,不解风情,只顾着赚钱,以至于让艾玛浪漫爱情的幻想破灭,平淡的生活让艾玛最终走上不归路。

  八、感想

  这本小说读下来,我的心情是沉重的,看着那么美丽、单纯善良的艾玛,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走向死亡,同样身为女性,我为她感到悲哀。爱玛从小被父亲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要把她培养成贵族式的思想感情和言行举止,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基础。在修道院里修女给她灌输的婚姻观念,上音乐课时的美妙音乐,修道院禁欲主义的说教,都会让她更加幻想着诱人的爱情。再加上那时候消极浪漫主义风靡人心,她接受了这类小说的熏陶,所以满脑子都是情妇情夫,轻吻,小树林,草地河边,白马,骑士,幽会。后来却嫁给了平庸无能、不解风情的夏尔,没有奢侈豪华的舞会,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浪漫的红酒晚餐,有的只是过得紧巴巴,百般无聊的生活。这种生活与她梦想的生活是截然相反的,于是一旦尝过一次甜头就再也戒不掉了就像吸食了*一样无法自拔。其实导致她走向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此,每个女孩从小都会梦想着美美的爱情,希望将来的那个他会是个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幻想自己会是灰姑娘。可是一旦我们脱离那个梦境,走向现实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迷惑,会有些不知所措,只会伤感,会失落,会迷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我们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也是碰到这类的事情么?我们从小到大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大学,希望毕了业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过上好日子。但是当我们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那个天堂是这样的,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于是我们就开始迷茫,堕落。其实虽然说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已经好多了,但一个普通家庭或者是贫困农村家庭要想供养一个大学生,也是非常吃力的。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父母给我们的,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买电脑,买智能机,买漂亮衣服,买化妆品,去唱k,去旅行,谈恋爱,做的这些事大家都觉得是很正常的。其实这些诱惑时常都伴随着我们,我们避免不了,但是只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做,去克服虚荣心,我相信不会像爱玛那样,自身家庭不好,为了过上奢华的生活,不惜借高利贷,最终导致负债累累以至于家破人亡的恶果。

  我们每个女孩都有爱玛的影子,稍微走错一步将会成为她,我不希望自己会变成她,所以以后我一定会吸取教训,认真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