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

4398

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

  居住区不仅要为居民提供活动场地与空间,还要创造一种美观又吸引人的环境。环境建设是通过多种要素实现的,居住区环境设计除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主体外,户外空间的各种设施、小品建筑和植物是构成环境的重要部分。

  1.地面铺装。住宅小区中常用的地面铺装材料有预制混凝土板、地砖及石块,铺地图案要考虑板块尺度、颜色和质感,良好的材料运用和搭配可以加强图案的艺术效果。此外硬质铺装也可与草地交织相嵌布置。

  2.栏柱。为分离汽车与行人交通,需在居住区内设置栏柱,用以阻隔汽车,以保障行人安全。也有许多居住区在人行道旁设栏柱,阻止汽车驶上人行道。栏柱的尺度、材料类型及质地、颜色和布置的规律性,能增加居住区空间的趣味性。栏柱不宜太高,栏柱之间如用铁链相连,可以加强分道感。栏柱端部还可以结合道路路灯设计,使夜间步行道路更加分明。栏柱必须坚固,混凝土制栏杆最实用,金属材料适合制作可移动的栏柱。

  3.围墙。围墙的作用是分隔住宅与街道空间,并创造景观。一般情况,围墙宜低不宜高。常用的材料有混凝土、砖、石料、金属及竹。围墙形式要配合建筑的造型及风格,可实可虚,可重可轻,表面处理除金属材料外,其他尽可能体现其原有的材质与色泽,少用涂料与粉刷。

  4.座椅。椅凳一般布置在适宜于停留、较僻静的地点,可采用木料、金属材料、石料或混凝土制作。木制座椅最为舒适,而用其他材料制作则更为耐用。座椅凳还可以结合桌、大树、花坛、水池设计成组合体,构成休息空间。

  5.花坛、花钵。居住区户外场地及路边布置花坛、花体,种植花木、花草,可以美化环境,种植灌木的花坛土层厚至少0.6米,并在坛底设排水口。建造花坛、花钵的材料有砖、石料、混凝土、陶瓷等。造型宜简洁,并有良好的尺度,颜色和质感。

  6.路灯、园灯。居住区中设置的路灯、园灯包括广场灯、庭园灯,路灯等,主要光源有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荧光灯、白炽灯,灯具选择与设计要求外观舒适并符合不同使用要求,艺术性要强,与环境相协调,并且要保证安全,坚固耐用,取换方便,安定性高。此外,灯具还要形美价廉,具有能充分发挥照明功效的构造。

  7.电话亭。一般布置在居住区出入口处,公建中心及中心绿地。电话亭可设计为封闭式的、半封闭上部设隔声罩的以及组合式的,造型要美观,且坚固耐用。

  8.雕塑。居住区内布置雕塑可以加强生活氛围,题材宜选居民喜闻乐见的,尺度不宜大,要有人情味。雕塑可布置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住宅组团的绿地、小广场上,还要考虑雕塑与周围设施的协调。雕塑的材料应能耐久,石料、金属材料、混凝土、玻璃钢等都可用于雕塑,雕塑也可作为喷泉设计的组成部分。

  9.喷水。居住区内设喷水可以形成动态特色景观和活泼气氛。在炎热地区,喷水还可改善局部小气候。喷水常结合雕塑和嬉水池设计,居住区的喷水以中小型为宜,水循环系统必须简单可靠,便于操作。

  10.指示牌。指示牌可指示道路方向、门牌号,是居住区不能缺少的设施。为了方便居民和来访者,指示牌应布置在醒目的地方,标注清晰,色彩鲜明,易于辨认。指示牌支架材料一般采用混凝土、铝合金等,指示牌可用木板、金属板、铝合金板,图案文字可用彩色喷涂的办法。

  11.废物箱。废物箱是保持居住区环境清洁的重要设施,废物箱应布置在居民容易看到的地方,如公交车站,公建中心,售货亭及步行道旁。废物箱的造型应便于使用和清扫,材料可用金属、塑料、混凝土、陶瓷及木材。废物箱设计要求造型优美、色彩鲜明,起点缀景观的作用。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使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居住区的规模、内容、规划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物的密度、高度、造型、风格等都应纳入城市主系统的循环网络中。这就要求规划师首先要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并研究当时当地的气候、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等特色,以便景观环境的创作既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2.建筑单体的设计应做到谐调、多样、可识别性强,居住区内的单体建筑应融合于整体建筑群体之间,因此协调统一应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基调。不但每个单体本身是完善的,而且其体量、造型、尺度、比例、形式、色彩、风格及平面组合等都要追求景观环境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在统一中求变化,既谐调又多样,能使室外环境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气氛。其他建筑景观、空间组织、绿化小品等都可采用多样化设计手法。

  3.景观环境应符合居民的审美观及行为心理。首先,居住区景观环境应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美是居民认同环境,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条件,由于人的审美观念正在不断提高,因而建筑师及规划师要审时度势,掌握人的审美需求,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巧,在建筑和环境创造中给居民以高层次美的享受。其次,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要满足居民行为心理的需求,居民的行为不仅对活动场所的布置有要求,同时还希望那里的景观能提供恰当的环境气氛。封闭的空间宁静、安逸、适合于半私密性的家庭室外活动和近邻交往;开敞的空间活跃,令人兴奋,适合居民的室外漫步,游逛和观赏。再有应重视景观环境,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创造出一些吸引居民的景点,供其休息、交往和观赏,提高他们的精神情操。景点包括中心绿地,小区主入口,主要道路转折点等,在景点的突出部位安排对景建筑或对景小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创造一些景点作为吸引居民的中心场所外,尽量把人流集中的主路设计成连续的景观空间。景点的设置要考虑到人的视觉效果,景点距离以不超过200米为宜,也就是人在100米以内能认清它的形象。景点的形象和造型要美观并具有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篇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质量评价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质量评价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质量需要通过评价,恰当的评价不仅能鉴别设计方案的质量水准,而且由此能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规划设计评价具有综合性、预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以其成果的综合效益来予以评价的,而效益的综合性是由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所决定的。

  设计方案评价最基本的特征是预测性,预测中应包括对未来的变化做一定的估计,因而评价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是方案预测评价,一是实效评价。以目前国内的一般情况看,设计评价活动基本上有两种方式:设计方案由行政或专业管理系统内部评定,或是进行公开的设计竞赛,邀集专家评选。

  评价活动的技术方法也可分为两种:一是按照方案的综合效果进行抉择,二是对方案进行分解评定。居住区建成后就成为一个实体环境,它的物质内容可概括为人工设施,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三部分,对环境的总体评价应以三者是否统一谐调为其目标。

  评价主体一般有使用者即居民,设施经营管理单位;管理者,即建设、房产、市政、城建、园林以及消防、人防、环保等管理单位;任务委托者,即建设单位;施工者,即建筑、道路、管线等施工单位。作为各评价主体,居民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住宅的适用性,道路的通顺便捷程度,设施的方便与可靠程度,生活安全和健康的保障,邻里来往与互助,环境安静卫生,景观亲切悦目等;管理者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便于居民组织管理,符合建设管理规章,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利于房屋分配管理及维护,符合人防规定、环保规定及利于防灾救灾;来自建设单位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合理利用基地,达到计划容量,投资能够收回效益,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竣工时间适宜;来自施工者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技术与设备应当适用,能够收回经济效益,施工场地合用,交通运输便利,水、电供应近便,建材易于筹集,施工期限适宜;再有设施经营者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设计适用,位置及环境适宜,便于养护管理,经营能收效益,交通运输方便。

  根据上述评价主体及其相应的基本要求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功能效用,经济效益,环境景观等几个方面的项目,通过对各评价项目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再根据不同项目的重要程度次序及其不同的权值,可以对方案做出较为定量化的评价。

篇4:山地丘陵居住区规划设计

  山地丘陵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由于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质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山地丘陵居住区的规划方法有别于平坦地区。在山地丘陵居住区的规划中,对居住用地选择,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道路网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与居住建筑的布置等,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与合理改造相结合,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之既能充分适应地形和自然条件,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山地丘陵地形按其范围一般可以从大地形和小地形两方面认识。

  大地形指大地区范围内的地形,基本形式大致有浅丘、浅丘兼深丘及深丘地带三种,小地形指局部小片地形而言,基本形式一般按地貌分为:山堡、山岗、山嘴、山坳、坪台、峡谷、盆地、马鞍形地等。按坡形分:平面有平直形、曲折形、凸弧型、凹弧形;断面有均匀坡、阴弧坡、阳弧坡、曲折坡、台阶坡、跌落坡等。山地建筑群体用地的结构形式通常包括沿河谷、沟谷一侧或两侧发展的带状分布形式,沿山坡发展的片状或团状分布形式,沿山丘或台坪地发展的星形分布等形式。

  由此产生的山地建筑布置形式是较灵活的,常见的是各种随地形陡缓曲直而变化的行列式和自由式。在山地采用行列式或自由式布置建筑,是较能适应地形的变化,能使绝大部分建筑的朝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周边式或混合周边式都不适宜山地的布置。一般在坡度均匀平缓,等高线基本平行的迎风向阳坡上采用平行或交错行列式;随着坡度的增大或等高线变化而分别采用斜行列式或曲折形等布置方式;当地形变化无一定规律性而对其改造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不大时,则多采用更为灵活的点式、自由式布置等。

  山地建筑的层数选择是比较自由的,由于基岩的坚实和分层入口处理手法的运用,为修建多层住宅提供了经济的、方便的有利条件,从而可以发挥有限的土地潜力。除了山地建筑群体布置必须适应地形变化外,有的个体建筑也应作某些特殊处理,如采用筑台,提高勒脚、错层、跌落、掉层、吊脚与架空、附岩、悬挑和分层入口等,使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节约用地,争取建筑空间,解决建筑与地形、自然气候等多方面的矛盾。山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商业项目多采用较小的综合商店,使居民能在一个地点内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小商店多附设在住宅组团中,大商店主要考虑在人流较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段,服务半径不似平原以直线为依据,而应以实际路程为依据,一般顺等高线方向交通方便,其服务半径可大一些;而垂直等高线方向,坡坎、梯道多、交通不便,服务半径宜小些。

  山地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较自由,其道路不如平原地区那样集中紧凑,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主要道路沿平缓坡地、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可布置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上。道路网形式,一般多采用枝状尽端式、之字式或环形螺旋式系统。山地居住区道路弯曲度、坡度较大。由于地形的自然坡度大,变化复杂,山地居住区的道路可不似平原地区那样平直,否则将增大工程量,增加投资。其最小半径不小于15米,最大纵坡不大于8%~10%,特殊情况下可达11%,并控制其坡长。若有大量自行车和非机动车通行时,其纵坡不宜大于4%,同时要求坡道不宜过长,道路宽度不宜过大,也不宜强求一律,应结合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在只能设单车道的车道上,应在适当位置加宽路面2.0~2.5米,供来往车辆错车之用。

  车行和人行交通系统一般可以分开设置,道路断面多为公路型。由于山地自然坡度较大,车辆要靠延展线路的办法,才能提高速度,这将使人行交通极为不便,为此可采用另设人行梯道的办法来解决。再有,山地道路布置要注意不良的地质现象,防止滑坡、崩塌,注意山洪排洪。此外,在山地丘陵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考虑影响其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变化的程度;居住区规划布置对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应程度;建筑布置对地形的适应程度;单项工程本身单价的高低;施工技术条件等。在规划设计中,应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经济合理地建设山地居住区。

篇5: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

  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

  根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规划结构。

  城市示范小区的规划布局应做到用地配置得当,功能组织合理,布局结构清晰,设施配套齐全,整体协调有序。小区组织结构应按照其规模,方便居民生活,有利邻里交往与物业管理的需要,统筹考虑,灵活确定小区规划结构的分级,合理规划小区结构层次。设计中要重视小区的空间环境组织及其建筑文化内涵、主体设计应考虑地区特征及个性。小区内非居住性城市设施的布局,要保证小区结构的完整和居住环境质量,避免不利影响。

  2.道路与交通。

  小区内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楚,分级明确,并与城市公交系统有机街接,方便与外界的联系。小区道路应通畅,主要出入口应合理及避免区外交通穿越。同时须满足消防、救护、抗灾、避灾等要求。组织好小区的人流、自行车及汽车的流向,选择交通合流或分流的方式,减少人车的相互干扰,保证区内人车安全和居住的安宁。小区内的小汽车停车位,应按照不低于总住户数的20%设置,并留有较大的发展可能性。经济发达地区应按总住户的30%以上要求设置。停车场地应保证必要的用地和安全停放,减少对住宅环境的影响。自行车停放场应方便而隐蔽,不得占用庭院、绿地。另外,小区内道路设计应符合残疾人无障碍通行的规定。

  3.住宅群体。

  小区的住宅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条件,家庭人口构成,现代居住生活行为以及住宅市场的需求,按照小康居住水平,确定住宅类型与标准,小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为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环境,可采取多层、高层、中高层,低层相结合等不同构成方式。高层住宅集中的地域,住宅容积率应符合规定并保证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住宅群体布置与空间组织应与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成为有机整体。应提高住宅群落或院落的功能与环境质量,注意住宅群体形态的标识,住宅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保证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应做到节地、节能。

  4.绿地与室外环境。

  小区绿地按不低于30%的要求布置,并尽可能地增大绿地率。应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覆盖,并提高绿化的质量。绿地的分布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住宅群落内应安排休闲、健身与交往的场所,为老人休闲、儿童游戏设置活动场地,绿地须以绿为主,也可适当安排部分铺装地面及活动设施用地。小区环境绿化应结合住宅及其群体布置,绿地与住区环境须进行专门规划和设计。

  5.公共服务设施。

  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向合理配置,其设置应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方便居民日常使用。布置上应避免对居住生活的干扰,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恰当安排。应结合社区建设的需求,配置居民的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居民*(交往)场所,并须有完备的环卫设施系统,集运设施系统,实现垃圾袋装化或分类收集。

  6.工程管线布置。

  示范小区的供水、雨水、污水,电力、电讯、燃气及供热(北方地区)等管线应配套齐全。各种工程管线应地下敷设,敷设前要进行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合理安排,相对集中,一次建成,并应便于管理和维修。

  7.环境质量保障。示范小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光热环境应符合规定,并应组织好居住区小环境。

  小区采取集中供热或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家用燃气小型锅炉,以利节能及减少空气污染;保证饮用水质量,污水排放要经处理合格;充分利用改造地面水为景观水,对非流动水应采取措施,防水质恶化;减少交通、广场、学校等噪音对小区环境的干扰,建设无裸土小区等,保障居民身心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