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第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6684

第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第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一)静脉导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

  一、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严格无菌操作。

  2、经常观察导管入口处情况,如有红肿、硬节、渗出、静脉炎,应立即拔管,更换部位,选择导管重新注射。导管留置时间为3─4天,输液完毕后肝素封管(按肝素125u/ml浓度)。

  3、普通液体输液管路每24小时更换一次,输血、血制品,输完立即更换。

  二、经周围插入的中央静脉导管的管理

  1、感染率最高,占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的90%以上,多腔中央静脉导管比单腔中央静脉管道感染危险性高,多腔中央静脉导管使用时应标明高营养给药的专门腔口。

  2、插入位置:推荐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尽量不用颈静脉和股静脉。应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3、输液管道系统应24小时更换一次。

  4、不推荐定期常规更换CVC,甚至轻、中度发热,无明显局部炎症和迁徒病症,尚无败血症证据时。如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所致的感染可暂时保留导管,立即系统抗菌治疗。

  5、导管插入位点红肿炎症、临床败血症表现、血培养阳性、导管半定量或定量培养结果阳性。应拔除或更换导管。

  6、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的病人拔除导管,抗菌治疗3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持续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应高度怀疑和积极寻找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或其他深部迁徙感染灶的证据。

  (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

  一、注意无菌操作

  1、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注意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及用物严格灭菌。气管切开前需清洁颈部及胸部上方的皮肤,然后常规皮肤消毒,以防止手术过程将体表细菌带入深部。

  2、在进行护理和治疗操作前后洗手,防止手上的污染菌传播给病人。

  3、气管内导管专人专用,每日更换消毒,条件许可的用高压蒸汽灭菌或一次性导管。一般情况每6—8小时更换一次,若病人分泌物较多,则应每2—3小时更换1次,同时做好清洁处理,通常用蒸馏水或双氧水擦洗。

  4、吸痰管每吸抽1次更换1根。雾化器内贮液瓶中的液体一人一用,雾化器用后消毒。

  二、减少气管粘膜的损伤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病人咽、喉、气管粘膜损伤发生率高,损伤部队多位于气管导管的气囊处、气管后壁及声门下部位。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不宜超过4.OkPa,每4—6小时放气,5—10分钟复充气,以保证气囊压迫处气管粘膜血液供应。机械通气或人工呼吸囊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固定,防止滑动而摩擦气管粘膜。吸痰动作要轻巧,吸痰管遇到阻力时,后退0.5cm后开放负压,且负压宜<13.3kPa

  1、湿化气道

  (1)气管内滴入:气管内持续滴入0.45%的盐水,每分钟3—5滴,24小时内滴入250—300ml,可起到湿化气道作用。

  (2)超声雾化:利用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可使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细小的雾滴可达气道末梢。

  (3)气道冲洗:若分泌物粘稠,或呼吸道阻力增加,但又无分泌物吸出,则可用无菌盐水2—5ml,直接用注射器注入气管套管内。同时,嘱病人作深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可做2—3次机械通气,然后立即进行吸引。

  (4)蒸汽吸入:可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利用热的物理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利用药物功能使炎症消散,还可稀释呼吸道分泌物,帮助祛痰,起到清洁呼吸道的作用。一般3—4小时可行蒸汽吸入一次。

  2、正确掌握吸痰技术,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

  3、重视口腔护理及用药

  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病人口腔护理,特别是口腔的局部用药问题应给予重视。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这与该菌经常存在于口咽部有关。对于较长时间(10天以上)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对口腔和气管内的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的结果适当选择口腔局部用药,以尽量减少该部位的细菌数,并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减少口腔细菌定植措施:

  (1)注意病人周围环境物品及空气洁净度。

  (2)加强口腔护理,局部可涂多粘菌素、妥布霉素、制霉菌素,或用0.1%呋喃西林抹洗。

  (3)尽量选用硫糖铝替代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以减轻对胃酸pH的影响,防止胃内细菌定植及逆行。

  (三)引流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一、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内外通道,渗血、渗液或脓液可通过引流管引向体外,外界的细菌亦可经此管引向体内而导致感染。因此,引流管处的伤口要保持无菌、干燥,每日更换敷料,敷料渗湿后要随时立即更换。

  二、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引流的部位,变动体位时要先夹引流管。

  三、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打折或堵塞;如发生引流管堵塞,应向离心方向挤压,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四、引流袋每天要更换1次,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周围分泌物的颜色、气味。

  五、每日或隔日进行局部清洁消毒;过多肉芽应剪除,使引流管外露于皮肤部位的慢性炎症反应或感染减至最低限度。

  六、遗留的瘘口,只要保持清洁,残液排除通畅,瘘口会很快自行愈合,如瘘口经久不愈,应采取外科方法,进行瘘口探查和处理。

  七、盲目局部使用抗感染药物、中草药外敷等方法,以减少引流管部位的感染,是不必要的。如怀疑感染,可进行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术后抗感染药物用药。

  八、凡士林纱布、胶条可能落入伤口里,引起伤口不愈合,故在拔出引流条或引流管时,应认真检查它们是否完整,发现其残缺不全时,一定要确保伤口内无异物。

  九、发现引流出的液体很少,必须检查分析原因,调整引流管和负压吸引器,必要时应及时取出引流管,因为不起引流作用的引流管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编辑:www.pmceo.Com

篇2:第一医院感染预防制度

  第一医院感染预防制度

  一、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监控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控工作。

  二、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完善各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职责。

  四、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汇报医院感染管理情况,研究改进工作。

  五、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每月对全院环境卫生、微生物污染、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抽样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发病调查分析,定期对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技术进行考核。

  六、做好住院患者传染病筛查工作,在对其开展的诊疗活动过程中,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七、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并做好自身防护。

  八、诊疗器具用物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药械、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及卫生用品的进货、储存、使用、用后处理必须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范》和有关的规章制度。

  九、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室、重症病房、导管介入室、血液净化室、内窥镜室、口腔诊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对其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每月作监测。

  十、医务人员要掌握常用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配置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及影响因素,并定期检测,按照对物品消毒与灭菌的要求程度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消毒药械、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及卫生用品的进货证件、储存、使用情况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用后的处理、消毒效果和环境等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科主任、监测医师、护士每月对本科用药情况进行监测,药剂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有计划地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

  十三、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测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

篇3:第一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第一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 )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有关预防控制制度如下: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

  1、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2、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院感办或所在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院感办。

  4、院感办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有关相应处置。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6、院感办每季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临床科室反馈。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病员一览表有接触隔离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3、减少人员出入,如VRSA 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包括护工和保洁工。

  4、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和/或卫生手消毒。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7、标本需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9、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10、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1、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2、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止收治病人,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与评估。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三、监督与考核

  1、院感办定期对临床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2、科室不执行或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而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