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建设工程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颁布令

3471

建设工程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颁布令

  建设工程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颁布令

  颁布令

  20**年5月,公司依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1996《环境和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修定了公司第一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现重新予以批准颁布实施。

  公司第二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阐明了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对公司的管理体系作了具体描述,是指导公司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准则。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总经理:*

  20**年*月*日

采编:www.pmceo.cOm

篇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测量、分析和改进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测量、分析和改进

  第 八 章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1.1 公司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及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

  8.1.2 公司在相关体系文件中,对测量的类型、场所、时间和频次以及记录的要求作出规定,并定期评估测量的有效性。

  8.1.3 公司识别并使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技术,并确定其应用的程度。

  8.1.4 数据分析的结果和改进活动应作为管理评审过程的输入,必要时修改体系要求,以确保:

  A、产品或服务的符合性得到证实;

  B、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8.2.1.1公司制定和实施《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程序》,由总工程师办公室体系管理工程师或其它部门的领导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顾客满意度的有关信息,分析、调查和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

  8.2.1.2 这种方式可以包括:

  A、顾客的投诉和抱怨;

  B、和顾客直接交流;

  C、利用电子媒体或发函等;

  D、各种媒体的报告或行业研究。

  8.2.1.3 利用获得的顾客满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差距后,并做出改进决策。

  8.2.2 内部审核

  8.2.2.1 公司制订和实施《内部审核程序》,以便验证本公司开展的各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及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并确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和有效。

  8.2.2.2 审核的特性与频次

  A、按照本手册规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B、一般地,内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审核每年开展二次。

  8.2.2.3 审核的计划

  A、审核应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情况及其重要性来安排审核计划,并按照书面审核计划执行。

  B、审核计划应报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执行。

  C、审核应指派具有一定资格或经过培训的内部审核员执行,但他不直接参与他负责的区域的审核。

  8.2.2.4 审核的准备

  A、由审核员编制审核检查表。

  8.2.2.5 审核的实施及报告

  A、审核按《内部审核计划》和《审核检查表》进行。

  B、每次审核结束后均应编制《内部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内容可包括被审核部门的基本情况、审核依据、发现的不合格项及纠正措施等。

  C、应将审核结果及审核报告通知有关部门。

  8.2.2.6 纠正和预防措施及复核

  A、相关部门应根据接到的审核报告尽快做出决定并采取纠正措施。

  B、审核员应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以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执行和有效。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公司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和可能具有重大环境/风险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在适当时予以测量。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1公司制订和实施《产品检验与试验程序》,以验证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

  8.2.4.2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品管部应安排人员对产品进行检验或试验,并作好记录。

  在检验未完成之前,产品不能放行。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8.2.4.3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

  A、采购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B、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C、出厂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4 在下列情况下,品管部应会同设计开发部和PMC部对供方提供的首件(首批)样品进行检验和试验,以了解供方提供产品的质量水平,掌握具体的验收标准:

  A、供方提供的新产品;

  B、质量要求有改变;

  C、当生产制造工序已改变(如加工方法、工具的改变等)时。

  8.2.4.5 对成批进货,除按要求验证材料外,还应按照进货检验要求和有关的抽样标准进行检验或验证。

  8.2.4.6 所有进厂的物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料)均须经过必要的检查。

  8.2.4.7 在一般情况下,本公司不允许对物料进行紧急放行,若确实需要,则必须对急需物料加以明确的标识和记录,以便实现可追溯。

  8.2.4.8 公司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

  A、翅片高速冲床、大弯管机、涨管机、自动焊接机、冷凝器折弯机、冷媒冲注机工序的操作者开机或调配机后的首检;

  B、各工序正常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检查;

  C、检验员在转序时的抽检。

  8.2.4.9 以上质控点所采用的检验方式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8.2.4.10 完成品的最终检查和出厂检查

  A、QA课的出厂检验须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完成品最终检查和出厂检查。

  B、只有经检验和试验合格后的成品才能包装入库和交付顾客,对不合格的成品或成品批次在可返工情况下,必须交由制造部重新返工,返工后必须交QA课重新检验和试验。

  8.2.4.11 做好检验和试验记录或报告,并妥善保管以便产品可追溯,或作为其它质量活动评价的证据。

  8.2.5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监视和测量

  8.2.5.1公司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包括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环境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

  8.2..5.2公司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8.2.6 支持文件

  《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产品检验与试验程序》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和测量控制程》

  8.3 不合格品的控制

  8.3.1 公司制订并实施《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不合格品得到妥善处理和防止不合格品被非预期使用。

  8.3.2 在生产、装配、测试、检验和试验各个环节中,一旦出现不合格品,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这些控制措施包括:

  A、确定不合格产生的背景,如生产时间、产品批次、生产设备和仪器等;

  B、鉴别出不合格品,并将其与合格品分开;

  C、将不合格情况作书面记录,包括哪些产品、产品批次等;

  D、评价不合格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时应考虑:

  a)返修;

  b)回用

  c)报废或拒收。

  E、决定并执行不合格品的处置方法;

  F、按处置决定对不合格品的转移、贮存或返修等实施控制;

  G、通知其它可能与不合格品有关或受不合格品影响的部门,必要时,包括顾客在内。

  8.3.3 保持客观证据以证明经返工或返修的产品已按照有关程序重新检验或测试。

  8.3.4 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情况加以记录并妥善保存。

  8.3.5 处理不合格品时,应考虑是否须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8.3.6 支持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8.3.7 应急准备和响应

  8.3.7.1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的重大环境因素/风险、环境/健康安全表现等组织相关部门确定潜在环境/健康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

  8.3.7.2 相关部门对潜在环境/健康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并实施应急措施和响应计划。

  8.3.7.3 行政人事部负责制定公司演习计划,并组织实施演习。

  8.3.7.4环境/健康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应及时处理。行政人事部等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调查原因,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行政人事部负责措施的跟踪落实。必要时,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关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和修订。

  8.3.7.5 支持文件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8.4 数据分析

  8.4.1 公司制订并实施《数据分析控制程序》,以验证工序能力和产品特性的可接受性,并确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最终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8.4.2 有关部门应收集来自各方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

  A、内部审核;

  B、纠正和预防措施;

  C、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的投诉;

  D、顾客抱怨和顾客满意度。

  8.4.3 公司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价组织的整体业绩,并确定:

  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C、过程运行的趋势,包括可能采取的纠正措施;

  D、顾客的满意度。

  8.4.4 公司应确定需要的统计技术,并明确运作要求和在组织内实施,必要时应对有关人员进行足够的培训。

  8.4.5 支持文件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8.5.1.1 公司制订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控制程序》,以持续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5.1.2 持续改进的要求应利用:

  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

  B、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

  C、数据分析;

  D、纠正和预防措施。

  8.5.2 纠正措施

  8.5.2.1 公司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控制程序》,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

  8.5.2.2 纠正措施的要求应包括:

  A、评审包括顾客抱怨在内的不合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有关的不符合;

  B、识别和确定不合格/不符合产生的原因;

  C、评价和确定需采取的纠正措施;

  D、实施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E、记录和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结果。

  8.5.3 预防措施

  8.5.3.1 公司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发生,并评审措施效果。

  8.5.3.2 当下述异常情况发生时,相关部门应提出预防措施要求:

  A、不良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生产和检验;

  B、同一质量问题经常发生;

  C、发生导致重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隐患。

  8.5.3.3 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程序必须包括如下属性:

  A、通过有关的记录、报告或活动,查明并消除不合格原因;

  B、针对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并执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C、为防止问题再发生和潜在问题的发生,制定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D、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并验证其效果,以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8.5.3.4 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须予以记录和保存,并作为管理评审会议的资料。

  8.5.3.5 有效的预防措施需要时纳入作业指导书、生产工艺、产品规范和管理体系中,以寻求更好的改进机会与方法。

  8.5.4 支持文件

  《纠正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篇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产品实现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产品实现

  第 七 章 产 品 实 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1.1 公司对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的主要过程及内部管理过程进行了识别和策划,以确保:

  A、明确产品及服务提供的质量、技术要求及顾客的要求;

  B、确定了所需的过程及方法、资源要求等,包括适当的书面化要求;

  C、明确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检验和试验活动;

  D、明确产品的接受要求,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预期的要求。

  7.1.2 在需要时,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制定和实施质量计划过程。

  7.1.3 公司产品实现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主要包括:

  A、销售合同的接收(由TCL空调事业部下达的订单及指令性生产计划);

  B、设计和开发

  C、供方评定和采购进行(包括外购件、外协件、原材料、辅料);

  D、焊接工序;

  E、两器工序;

  F、外协加工;

  G、转工序;

  H、总装工序;

  I、冷媒充注;

  J、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出厂检验、成品型式试验;

  K、产品保管;

  L、产品交付;

  M、顾客服务;

  N、设施、设备管理。

  7.1.4 针对上述主要过程,公司主要按如下原则进行管理:

  A、对各主要过程进行过程分析并形成必要的书面文件;

  B、识别有关政府法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及顾客要求并确保满足;

  C、对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或资格认定;

  D、对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设备和环保、安全设施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E、对供方供货质量、供货周期进行有效的控制;

  F、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

  G、对相关的过程进行连续的监视和测量;

  H、确保获得过程和体系有效运行的有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进的目的。

  I、保存过程实施结果的记录,以提供有效运行和监视的证据。

  7.1.5 支持文件

  《质量计划控制程序》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与其他要求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1.1 公司制定并实施《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应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

  A、顾客的现实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的要求;

  B、顾客未明示的,但潜在的要求或期望;

  C、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主要如:

  GB/T7725-1996 《房间空气调节器》

  GB4706.1-199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通用要求》

  GB4706.32-1996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D、公司或总经理认为必要的附加要求。

  7.2.1.2 环境因素/危险源

  7.2.1.2.1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辩识

  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公司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辩识工作,各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实施:

  a) 识别环境因素/危险源时,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b) 环境因素的类型包括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及其他地方环境问题;

  c)行政人事部对各部门已识别的《环境因素登记表》/《危险源登记表》进行汇总、审定,并编制《环境因素汇总表》/《危险源汇总表》。

  7.2.1.2.2 环境因素评价/危险源辩识及重大环境因素/风险等级确定

  a)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原则应根据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考虑环境影响的规模、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发生的概率,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费用等诸多因素来确定;

  b)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依据《环境因素汇总表》/《危险源汇总表》、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应遵守其他要求等资料,按照《环境因素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环境因素/风险的评价,以确定《重大环境因素一览表》/《风险等级一览表》,提交管理者代表批准;

  c) 当公司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变化时,法律法规变更时,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责任部门更新《环境因素登记表》/《危险源登记表》、《环境因素汇总表》/《危险源汇总表》。并相应组织相关部门按规定的程序重新评价是否有新的重大环境因素产生,并按原审批手续重新确定《重大环境因素一览表》/《风险等级一览表》。

  7.2.1.2.3 支持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7.2.1.3 法律与其它要求

  7.2.1.3.1行政人事部负责向有关书籍、网站、政府环保部门、咨询/认证机构等收集相关的环保/职

  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评价其适用性和遵循情况,并定期跟踪其变化。

  7.2.1.3.2行政人事部负责将适用的环保/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传达到公司相关部门和员工。

  7.2.1.3.3 支持文件

  《法律法规收集及评价程序》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2.1 公司制定并实施《合同评审程序》,PMC部MC课应在向顾客作出承诺,包括必要时的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或修订前,组织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

  7.2.2.2 在接受合同或订单以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之前,应确定和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公司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7.2.2.3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不能满足原要求时,应与顾客沟通争得顾客同意后方可修

  订合同和修改相应文件,并将更改通知到相关人员,保持相应的记录。

  7.2.2.4 支持文件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7.2.3 顾客沟通

  7.2.3.1公司制定并实施《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要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争取主动与顾客沟通,以便:

  A、及时获得产品信息,包括可能的改进要求;

  B、询问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C、接受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7.2.3.2 及时妥善处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抱怨,包括:

  A、总工程师办公室质量管理工程师接受、登记抱怨状况;

  B、向有关部门传递;

  C、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研究并执行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7.2.3.3 品质管理部、设计开发部、技术工艺部、制造部、PMC部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讨论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制订并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顾客。

  7.2.3.4 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应作为管理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便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7.2.3.5 公司除应在被动与顾客沟通的情况下,更多的应采取主动的沟通,沟通的方式可以是:

  A、接受顾客书面或口头的反馈,包括抱怨;

  B、采用电话、传真或书面报告的形式;

  C、定期或不定期的书面调查;

  D、定期或不定期的顾客走访。

  7.2.3.6 必要时,应保存与顾客沟通的记录。

  7.2.3.7 支持文件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7.3 设计和开发

  7.3.1总则

  总工程师办公室和设计开发部分别是产品研究和开发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

  公司建立文件化程序,包括:《设计开发策划程序》、《设计控制程序》《设计评审验证确认程序》、《设计更改程序》、《试产控制程序》、以控制设计开发全过程。

  7.3.2程序概要

  A 设计开发展开前,须对其进行策划予以确定:

  a) 设计和开发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b) 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c) 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

  B 确定和评审设计开发输入,以确保其充分性与适宜性。输入应包括:

  a) 功能和性能要求;

  b)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 适用的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 设计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C 设计开发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输出应:

  a) 满足设计开发输入的要求;

  b) 提供采购、工艺、检验、生产和服务必需的信息(例如:产品设计图样、零部件明细表、零部件汇总表等);

  c) 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例如:技术标准、技术协议、检验标准等);

  d) 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例如:产品质量特性分级等)。

  D在适宜的阶段对设计和开发应进行评审,评价其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E 为确保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

  F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

  G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应得到识别、适当时应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H 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评审、验证、确认和更改的记录应予保持。

  7.2.3.7 支持文件

  《设计开发策划程序》

  《设计控制程序》

  《设计评审验证确认程序》

  《设计更改程序》

  《试产控制程序》

  7.4采购

  7.4.1 采购过程

  7.4.1.1 公司制订并实施《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程序》、《采购过程控制程序》、《采购产品验证程序》对供方的评定、采购过程和采购产品的验证等进行控制,确保所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PMC部是采购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

  7.4.1.2 公司确保按如下要求预先评定供方:

  A、根据公司的需要,按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

  B、明确各类供方的评定方式和评审程度;

  C、根据公司的需要,按规定的周期选定或重新选定或评价供方;

  D、评定合格的供方列表明确,以便公司采购时选定;

  E、形成并保留相关的记录或资料,包括可能要求采取的纠正措施要求。

  7.4.2采购信息

  7.4.2.1 公司采用统一的采购文件,在采购文件或其它文件中须清楚注明采购要求及有关的验证要求。

  7.4.2.2 公司在相关文件中明确采购的审批要求和采购员资格。

  7.4.2.3 在相关的采购文件中明确如下信息要求:

  A、产品或服务采购的程序、过程、设备及人员的认可或资格要求;

  B、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C、采购的验证安排及产品或服务的放行方式。

  7.4.2.4 按要求保存有关的记录和资料。

  7.4.3 采购验证

  7.4.3.1 品质管理部IQC课实施《采购产品验证程序》,按照经批准的检验文件,对所有采购物料实施进货检验或验证,以验证采购物料是否符合采购文件的要求。

  7.4.3.2 公司可以根据合同或协议,派代表到货源处进行复查或验收,或在本公司的顾客有要求时,由顾客或其代表在公司内或供方的货源处对物料进行验证,但以上验证并不能减少供方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的复验和拒收。

  7.4.3.3 公司应做好进货检验或验证记录,以保证以后能利用这些资料来评价供方的质量状况和质量趋势。还应保存各批物料的标识记录,以实现可追溯性。

  7.4.4 支持文件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程序》

  《采购过程控制程序》

  《采购产品验证程序》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1.1 公司制定相应的程序控制生产和服务的运作以及与已识别的重大环境因素/风险有关的运行和活动,确保运行和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行。适用时,受控条件包括:

  a)及时获得有关产品特性的信息;

  b)在必要的岗位设置作业指导书;

  c)使用和维护适宜的生产、监视和测量设备;

  d)对重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或设备进行监视;

  e)对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作出改善;

  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g) 对重大环境因素/风险进行管理;

  h) 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要求通报供方和工程承包方。

  7.5.1.2 品质管理部、制造部须配合技术工艺部确定产品的工艺流程图:

  A、编写工艺流程图或作业指导书;

  B、配备生产和检测设备。

  7.5.1.3 生产负责人负责监控生产过程的各项操作,以控制生产质量。

  7.5.1.4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制造部和品质管理部须配合技术工艺部对工艺进行验证、改进和评审 改进结果:

  A、新产品试产和第一次批量生产;

  B、已批量生产的定型产品发生较大的设计改进或工艺改进;

  C、怀疑现有的控制手段和检验方法已不适用或不够有效。

  7.5.1.5 支持文件

  《生产计划控制程序》

  《试产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搬运包装防护与交付控制程序》

  《相关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的控制程序》

  《废弃物控制程序》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7.5.2.1 公司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主要包括:

  详见本手册7.1.3各项条款。

  7.5.2.2 对在生产和服务的输出后不能利用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的特殊工序包括:

  A、焊接工序;

  B、两器生产工序。

  公司制定并实施《特珠过程控制程序》。对特珠过程应进行如下控制:

  A、确保并证实公司具有实现所策划的结果和能力;

  B、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C、对操作人员加强培训,必要时应进行考核和资格认定后才能上岗;

  D、对设备能力进行鉴定;

  E、需要时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F、确定记录的要求和保存相关记录。

  7.5.2.3 设备课设备维修人员负责对本公司的生产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及统筹和管理,各部门按相关的设备保养和维修规程执行。

  7.5.2.4 支持文件

  《特珠过程控制程序》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7.5.3.1公司制订并实施《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程序》,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使用适宜的方法标识和识别产品,最终可追溯,标识的阶段或过程包括:

  A、在产品接收和交付过程中;

  B、在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C、在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中。

  7.5.3.2在接收来料阶段,根据来料及检验情况,PMC部(PMC课)应对产品做好标识;

  7.5.3.3在生产、装配或返工的每一个阶段,产品都应有必要的标识,以便隔离和防止生产不合格品。

  7.5.3.4 当顾客有要求时,在成品包装前,须对每一个批次的产品建立并保持一个专门的标记,标记方法可以是贴标签或盖印章。标记应表明(但不限于):

  A、产品型号规格 B、生产时间 C、公司标志

  7.5.3.5 产品在贮存及保管过程中,相关部门均应做好和保持必要的标识。

  7.5.3.6.在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标记,以表明检验和试验状态,并防止产生不合格品,这种状态包括:

  A、 合格 B、 不合格 C、 待处理

  标记方法如下:

  A、待检成品--存放于待检区内;

  B、检验后合格--挂贴合格证、标牌或盖合格印章;

  C、检验后不合格--挂贴不合格标牌或放入“待处理”区。

  7.5.3.7 公司对状态的印章、标签(牌)、检验状态标记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标签(牌)丢失时应重新检验,以确定其正确的状态。

  7.5.3.8 产品交付时,所有记录应予以保存,并确保在有可追溯要求的场合,记录和控制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7.5.3.9支持文件

  《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7.5.4 顾客财产

  本公司目前尚不需使用顾客提供的财产,当有此需要时,将会制定必要的程序与文件。

  7.5.5 产品防护

  7.5.5.1公司制订和实施《产品搬运、包装、防护与交付控制程序》,确保产品质量在搬运、贮存、包装、保管和交付等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7.5.5.2 搬运和贮存

  产品在搬运和贮存过程中,应根据进厂的原材料、在制品及成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货盘、容器、输送设备和车辆,以防止震动、撞击、摩擦、温度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质量损坏,并加强贮存产品的管理,定期检查贮存产品,以便发现损坏情况,并保证:

  A、贮存地清洁;

  B、贮存产品有明确标志;

  C、贮存产品区分明确、堆放合理;

  D、贮存环境、条件符合要求;

  E、贮存记录明确、清晰,符合要求。

  7.5.5.3 包装

  成品包装应根据书面规定的包装工作说明进行,并对如下几点加以控制:

  A、确定合理的包装结构和合适的包装材料,能承受运输试验,明确规定防护措施;

  B、包装箱的产品型号必须与产品的铭牌标记保持一致;

  C、包装箱上需标明与产品一致的安全认证标志、条形码。

  7.5.5.4 保管

  成品在交付之前,需采取恰当的保管和隔离措施,以保证成品质量不受影响。

  7.5.5.5 交付

  经出厂检验合格后的成品入库,需经品管部批准。成品发货前,相关部门需填写《发货清单》并经批准签署生效后,才准予发货。在成品装车前,需检查车货柜,按规定的方法小心搬运,使产品质量免受影响(如防潮、防震、防火等),直到产品交顾客验收为止。

  7.5.5.6支持文件

  《产品搬运、包装、防护与交付控制程序》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6.1 公司制订和实施《监视与测量设备控制程序》,确保监视和测量装置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符合产品、过程、环境和安全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要求,确保量值统一和测试数据准确、可靠。

  7.6.2 品管部及有关部门根据产品的不同监视和测量要求,正确合理地选择测试仪器和器具,以保持技术规范和测试仪器、计量器具的正确性,包括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须具备的正确性。

  7.6.3 品管部须建立所有计量器具的管理台帐。

  7.6.4 对影响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所有计量器具须按照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国家授权的检定机构进行计量检定。

  7.6.5 对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监视和测量装置都必须贴上标签、标牌或其它标志,以标明其校准状态正常。

  7.6.6 当发现使用过程中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处于不合格状态时,使用者须及时报告制造部,由制造部会同品管部及其它相关部门对以前的监视和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7.6.7 保证所有监视和测量装置有合适的环境条件,在搬运、储存和保养期间,其准确性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7.6.8 对用于生产和检验的工模、夹具,在使用前须经制造部会同技术工艺部、品管部验证批准,并按规定周期进行检查,保存检查记录。

  7.6.9支持文件

  《监视与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篇4: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资源管理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资源管理

  第 六 章 资 源 管 理

  6.1 资源提供

  6.1.1 为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以达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并实现持续改进,公司应提供充分的、相应工作所必备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6.1.2 公司应对保证生产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各类验证工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所需的资源,应确定其要求并满足这些要求;

  6.1.3 对过程能力的资源适应性应通过必要的评审进行检查和确定;对检验和试验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资源适应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应性等应通过管理评审来检查。当出现以上不适应情况时,总经理应负责协调解决。

  6.1.4 公司应确保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所需的资源。

  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6.2.1.1 公司制定并实施《人员招聘培训管理程序》,明确各岗位员工的能力、技能和经验等要求,或需要的教育、培训要求,从而使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人员均是能够信任的。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6.2.2.1 公司根据产品和提供服务要求及顾客的要求,确定了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要求,必要时通过培训或其它措施达成能力要求。

  6.2.2.2 公司规定了有关员工培训的职责和控制要点,以便提供和保持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6.2.2.3 员工培训管理、人力资源调整和资格评审等工作由行政人事部(行政人事课)负责,确定各部门具体的培训要求并坚持执行。

  6.2.2.4 各部门根据制定的《员工培训大纲》,对所有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人员提供培训, 培训要求须保证在所确定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保证这些人员符合规定的要求。

  6.2.2.4 培训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专业技能要求;

  B、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要求;

  C、企业文化及厂规厂纪培训要求;

  D、管理方针和目标教育;

  E、国家、行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培训要求;

  F、特殊岗位的资格要求。

  6.2.2.5 从事特定工种的人员(检验、内部审核、特殊工种等),须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和(或)经验加以评价和考核,并进行资格认定。

  6.2.2.6 培训应达到使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并获得必要的信息,增强员工的:

  A、为实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作出贡献的意识;

  B、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动力和参与精神。

  6.2.2.6 培训后应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保持有关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这种记录应保存至该员工离开本公司止。

  6.2.3 支持文件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程序》

  6.3 基础设施

  6.3.1 总经理应根据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需要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定期对基础设施的状况进行评审,以满足需要。

  6.3.2 这种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厂房及车间等配套设施、办公场所、过程所需软硬件设备、需要的运输和通讯设备、环境保护和处理设施、职业健康安全相关设施等。

  6.3.3 公司制造部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和运行的管理,并应有书面的规定,明确管理的要求,确保其满足要求。

  6.3.4 支持文件

  《设备管理与维护程序》

  《工装夹具控制程序》

  6.4 工作环境

  6.4.1 公司应确定并确保为达到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

  6.4.2 这种工作环境应包括(但不限于):

  A、工作标准;

  B、符合要求的工作场所;

  C、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和更多的参与机会;

  D、周围的工作条件,如噪声、温度、湿度和污染等;

  E、安全卫生的生产条件等。

篇5: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管理职责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管理职责

  第 五 章 管 理 职 责

  5.1 管理承诺

  5.1.1 公司总经理承诺建立并有效实施符合ISO 9001:2000/ISO14001/OHSAS18001标准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通过相关的活动,为其承诺提供了可证实的证据,这些活动可包括(但不限于):

  A、识别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并在公司内部传达其重要性;

  B、制定合适的管理方针和目标;

  C、按策划的要求进行管理评审;

  D、采取措施,确保资源的获得。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 总经理及公司始终以顾客作为关注焦点,公司的活动始终以满足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原动力,通过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严格控制,确保顾客要求得到满足,并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

  5.2.2 公司通过顾客满意度的测量等活动,发现顾客满足程度的证据,并采取可能的措施提高顾客满意度,并始终关注顾客的期望。

  5.2.3 支持文件: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5.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

  5.3.1 公司制定并实施《方针目标制定与实施程序》,书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体现了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向和顾客/相关方的期望以及公司对顾客作出的承诺,同时,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确保了:

  A、与公司的经营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宗旨相适应;

  B、体现了对满足顾客要求和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承诺;

  C、体现了对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D、提供了制定和评审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框架;

  E、在公司内得到了沟通和理解;

  F、通过管理评审等过程,对管理方针的持续适宜性进行了评审。

  5.3.2 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需由总经理批准发布,修改时需经总经理重新批准和发布。

  5.3.3 公司经过培训和工作考核及内部质量审核等方法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传达到每一位成员,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5.3.4支持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

  《年度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

  5.4 策划

  5.4.1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5.4.1.1 依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提供的框架,分别制定了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分层次的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同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5.4.1.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具体、可检查、可实现,应尽可能量化,并在需要时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的管理目标。

  5.4.1.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与管理方针保持了一致性。

  5.4.1.4 公司和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见本手册第二章2.2节。

  5.4.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

  5.4.2.1 为了满足公司管理目标、产品质量及ISO 9001:2000/ISO14001/OHSAS18001标准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活动。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

  5.4.2.2 当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变更策划和实施时,应保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包括在文件系统方面与公司原有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保持协调性,同时在制定前应进行调查和策划,确保可操作性。

  5.4.3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公司从识别/评价出来的重大环境因素/风险中挑出能够量化且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较大的部分项目列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为了充分实现这些目标而将每个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作成《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

  5.4.3.1为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由行政人事部组织相关部门编写《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其内容包括:

  a) 规定公司内相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5.4.3.2《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经总经理批准,由行政人事部组织各相关部门实施。

  5.4.4 环境管理措施

  5.4.4.1 未列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的重大环境因素/风险由行政人事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重大环境因素/风险控制措施》表,内容包括:

  a)规定公司内相关执行部门的管理责任和控制方式;

  b)实现运行管理具体责任人和控制管理的时间表(必要时)。

  5.4.4.2 《重大环境因素/风险控制措施》表由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批准,由行政人事部组织各相关部门实施。

  5.4.5 必要时,由行政人事部提出修改意见报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一览表》、《重大环境因素/风险控制措施》表进行修订并批准,确保公司重大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得到管理和控制。

  5.4.6支持文件

  《质量计划控制程序》

  《建设项目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5.5.1.1 公司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公司组织机构,规定各职能部门和相应人员的责任及权限和相互关系(见本手册的第2章2.5节和《部门机构和职责》)。

  5.5.1.2 总经理应对组织机构的确定和调整负责,并安排各部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职责,明确其责任和权限。

  5.5.2 管理者代表

  5.5.2.1总经理应负责任命管理者代表,授权其承担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维持工作和内外日常事务的联络工作,确保公司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维持。

  5.5.2.2 管理者代表可直接向总经理报告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和来自顾客的质量信息、相关方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他可作为公司的代表就产品质量问题、服务质量问题、质量保证方面的有关问题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外界联络沟通。

  5.5.2.2 向总经理汇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要。

  5.5.2.2 在公司内部,采用可能的方法提供公司内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5.5.3 内部沟通

  5.5.3.1 公司制定并有效实施《沟通与信息交流控制程序》,为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和达成持续改进的目的,公司管理层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按照文件规范和工作要求,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5.5.3.2 沟通内容至少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业绩等。

  5.5.3.3 内部沟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各类工作会议;

  B、布告栏;

  C、公司内部刊物;

  D、电话、电子邮件;

  E、各类管理活动、评审活动。

  5.5.4 信息交流

  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外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信息的收集与回复,包括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投诉的受理和处置,涉及重大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信息交流由行政人事部作好相应记录。

  5.5.5 支持文件

  《沟通与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5.6 管理评审

  5.6.1 公司制定并实施《管理评审程序》为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和适用,公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必须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现行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5.6.1.1管理评审会议须由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召集并主持,会议须对内部质量审核结果

  连同其它相关的报告或文件进行审核,以决定现行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完备和有效。将管理体系中不适用的、无效和不足的内容加以修订及改善,并确保在一个合理的时限内完成相关的纠正及改善措施。

  5.6.1.2 一般情况下,管理评审会议的召开一般一年不少于二次。

  5.6.2 评审输入

  5.6.2.1 管理评审输入至少应包括如下信息:

  A、审核结果;

  B、顾客及相关方反馈;

  C、管理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可能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

  G、改进的建议。

  5.6.3 评审输出

  5.6.3.1会议后须形成《管理评审报告》,并将其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报告内容应包括

  如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资源要求。

  5.6.4 支持文件

  《管理评审程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