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3189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20**年7月6日

  制浆造纸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论和***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01制浆化学与工程

  02造纸化学与工程

  03植物纤维化学与新材料

  04环境化学与工程

  05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

  06供应链系统工程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2.5~3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延长1~2年,一般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时间应累计为1~1.5年,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四、培养方式

  应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导师要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时事政策学习、形势教育和公益劳动等活动。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一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在研究生入学的2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系具体审定,院负责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在第三个学期,研究生必需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格,合格者转入以论文研究为主的培养阶段。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

  对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采取导师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在指导方面可采取导师负责指导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指导等方式。硕士研究生以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有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1、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程18-20学分,非学位课程10-12学分。研究生对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如已掌握可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方可取得学分。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础、特长及专业爱好共同商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择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

  具体课程与学分如下: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主讲教师

  备注

  讲课

  实验

  实习

  讨论

  学位课

  第一外国语

  5

  250

  1、2

  自然辩证法

  50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36

  1

  数学物理方法

  40

  1

  高等有机化学

  40

  1

  林咏梅

  有机化合物波谱及色谱分析

  40

  1

  郑德勇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

  40

  陈彦等

  制浆化学

  40

  陈学榕

  高等木材化学

  40

  陈学榕

  纸浆流送及纸页成型机理

  40

  陈礼辉

  胶体表面化学

  40

  邓邵平等

  造纸工业环境保护

  40

  廖益强

  公共选修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0

  1

  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

  40

  曾钦志

  专业英语

  1

  20

  曹石林等

  专业选修课

  高分子化学

  40

  1

  邓邵平

  江茂生

  数值分析

  40

  谢拥群

  电镜技术

  30

  10

  尤华明

  林秀兰

  实验数据分析与科技绘图

  1

  30

  黄彪等

  有机合成化学

  40

  10

  林咏梅

  流体力学

  40

  谢拥群等

  现代制浆造纸机械

  40

  陈礼辉

  仪器分析

  40

  20

  郑德勇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

  40

  邱荣祖

  生态工业及环境材料原理与应用

  40

  黄彪等

  复合材料学

  40

  林巧佳

  陈礼辉

  杨文斌

  宏观经济学

  40

  张春霞

  投资经济学

  30

  余建辉

  纸张的结构与性质

  40

  陈礼辉等

  制浆造纸生物技术

  40

  黄六莲

  纸浆的漂白原理与技术

  40

  陈学榕

  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0

  林金国

  化工过程计算机模拟与控制

  40

  陈彦

  合计

  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大于32

  补修课

  化工原理

  40

  廖益强等

  制浆工艺学

  40

  曹石林等

  造纸工艺学

  40

  陈礼辉等

  实践教育

  教学实践(120学时)

  120

  社会实践(周)

  学术报告(次)

  5

  读书报告(次)

  5

  2、课程说明

  (1)数学物理方法

  一些典型方程和定解条件的推导,分离变量法,行波法与积分换法,拉普拉斯方程的格林函数法,贝塞尔函数,勒让德多项式,数学物理方程的差分解法。

  (2)高等有机化学

  共价键,电子效应与空间效应,立体化学,有机反应中活性中间体,芳香烃,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芳香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反应,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杂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消除反应,自由基反应,分子重排反应,周环反应,有机光化学反应。

  (3)有机化合物波谱及色谱分析

  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以及有机质谱、色谱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利用波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紫外可见光谱解析。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各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征,红外光谱的解析。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化学位移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处旋偶合,氢谱图的解析。核磁共振碳谱的基本原理,各类碳核的化学位移,谱图的解析。有机质谱的基本原理,质谱中的离子、分子式测定,有机化合物裂解的一般规律,质谱解析的程序及解析。

  (4)化工传递过程原理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边界层流动,湍流,能量方程,热传导与对流传热,传质微分方程,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同时进行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过程。

  (5)制浆化学

  从化学反应观点出发,研究不同原料蒸煮、漂白过程的化学原理。

  (6)高等木材化学

  木素分离与纯化,木素的结构研究方法,工业木素的结构与改性;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分离,半纤维素的结构分析,纤维素的结构分析。

  (7)纸浆流送及纸页成型机理

  纸浆纤维悬浮液流送与成形特性,供浆系统与纸浆流送,流浆箱结构与原理,纸页成形原理与成形质量分析。

  (8)复合材料学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分类,成型原理,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界面改性方法,界面改性机理研究。

  (9)胶体与表面化学

  表面化学概论,固体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物质,表面电现象与胶体稳定性等。

  (10)造纸工业环境保护

  制浆造纸过程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负荷的检测方法及处理方法。

  六、实践教育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不少于120学时教学工作量的教学实践或20个工作日的实验室建设与生产实践。实践环节由导师或教研室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

  硕士研究生还应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有考核的公益劳动累计为2周。硕士研究生还应参加专业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培养开拓和创新精神加强研究生的业务能力。

  七、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研、工程设计)、撰写论文等部分。学生入学后,导师应根据学生的状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与学生商榷确定研究课题。对有独立承担课题能力的学生(主要指在职研究生),可以以学生承担的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课题。通常情况下,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应是由导师最终确定。研究生在学期间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导师负有指导和经费安排的责任,其研究成果原则上属于导师(导师另有授权的除外)。文献综述、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同时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文献综述由导师负责评阅,并给出成绩。中期检查,由教研室在征的导师同意的情况下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形式由教研室确定),并写出考核意见,并评定成绩。开题报告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相关专家成立审查组进行评议审查,经答辩修改并由导师最后确定同意后,作为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依据。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论文的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结果应有一定的创新,表明研究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年,论文一般在3万字左右。在答辩前,研究生应在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技论文。论文完成后,首先由导师对其进行评议,确定是否提交答辩,同时向学院提交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总体考核和评价。经导师同意后,研究生向学院和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答辩要求。经有关部门同意后,由导师提出论文评审人员和答辩委员会的建议名单,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确定最终名单。

采编:www.pmceo.cOm

篇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硕士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硕士生培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硕士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进行,重在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增强硕士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条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吃苦耐劳,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实验,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动向,关注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三)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四条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据此制定出研究生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要作用,又要发挥教研室及其有关教师的集体培养作用。

  (三)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硕士研究生通过选题报告答辩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四)研究生培养要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硕士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将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第五条

  硕士生的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2~3年,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答辩。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为一年或一年半。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批准,可提前进行论文答辩。

  第六条

  对硕士生指导教师的规定

  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所承担的课题适合于做硕士论文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经资格审查通过后可以培养硕士生。在培养期间,硕士生导师连续出差或出国讲学、进修,所在系、室应及时落实指导教师外出期间的指导力量,凡离校时间达六个月以上者,均应由所在院(系)督促其办好交接手续。

  第七条

  硕士生指导教师的主要责任

  (一)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选拔硕士生。

  (二)根据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条件选拔硕士生,参与制定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负责指导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并督促检查其实施。

  (三)组织、开设或指导硕士生学习有关课程,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检查科学研究进展情况,适时地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帮助解决科研中的困难,认真审核学位论文,切实把好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关。

  (四)关注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组织该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组织相关会议与讨论,促进学科发展。

  (五)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将科研有机地渗入教学,在教学中育人。

  第二章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第八条

  培养方案是对硕士生进行培养工作和制定硕士生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具体化;是各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第九条

  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了本学科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学位论文及其科学研究安排、校外调查及实习、教学实践、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等内容。

  第十条

  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体现国家对硕士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并注意结合社会形势、时代特征摸索、应用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方案由各院系所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三年修订一次,定期向研究生院报交本专业新的培养方案。

  第十一条

  培养计划是按照规定和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安排,培养计划对学习项目、所占时间、达到的要求、指导方式、考试方式以及学位论文工作等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二条

  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了解研究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一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对指导小组成员及分工、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及综述报告、科学研究、选题报告、阶段报告、学位论文、学术活动、实践环节等项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安排。允许个人培养计划在实践中修改完善,修改后的个人培养计划需及时报院系备案。

  第三章学分制

  课程学习、考试与实践

  第十三条

  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必须达到规定学分方可进行答辩。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总学分≥43学分

  修课学分

  理工≥28

  文科≥30

  通识课程≥8学分(一外4学分、辩证法或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科社1.5学分、人文或理工课程1学分)

  学科基础课≥8学分(含跨学科基础课,如数学、计算机等,其中本学科经典著作选读为文科必修)

  专业核心课≥8学分

  专业选修课导师定

  缺本科专业基础的,补修本科主干课2~3门,不计学分

  研究环节≥15

  文献阅读1学分

  实践环节1学分

  开题报告1学分

  学术报告1学分

  发表论文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第十四条

  硕士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必须从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中选取。

  (二)选修课可从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定或者根据需要和开课条件另行开设。

  (三)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理工科硕士生选修一门人文课程,文科硕士生选修一门理工科课程,记1学分。研究生可以在研究生院开始的公共课、各院系开始的专业课中进行选修。

  第十五条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作学术报告及自学等形式。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考试或考查。公共课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进行。

  第十六条

  每位研究生必须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的各栏要求认真填写,字迹必须端正、清楚。课程名称和编号必须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名称、编号一致,并经导师、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否则院(系、所)教务员拒绝接收。

  第十七条

  “三助”工作。

  研究生参加“三助”工作是我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必须的环节,“三助”工作包括:助教工作、助研工作和助管工作,其组织、聘用、管理与考核等由各院系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对于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记1个学分。

  第十八条

  研究生要参加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里,要深入实验室或社会,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要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科研实验,了解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第四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第十九条

  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衡量标志。

  第二十条

  硕士论文的课题准备: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二学期末(最迟在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教研室(或研究室)或科研组组织答辩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研究生应该经常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撰写论文前应向教研室或科研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和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审查同意后可正式撰写论文。导师要经常了解和检查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有力指导。

  第二十一条

  硕士论文的撰写要求:用于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应达到一年以上的工作量;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有创新性或新见解。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1—2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论文,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第二十二条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并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第五章管理

  第二十三条

  实施中期考核筛选:凡我院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均须参加中期考核筛选。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各院系应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筛选。筛选结果则由系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提交研究生院。

  第二十四条

  形成见面制度:实行导师与硕士生定期见面制度,加强指导力度。在科研和论文工作期间,导师和硕士生每周应交流一次,形成制度。导师要把学术研讨活动制度化,对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提出要求,并把学术活动和定期见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各院系每学期要检查一次定期见面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送研究生院。

  第二十五条

  搞好思想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准备、生产和教学(社会)实践,特别是在论文工作中,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道德。凡弄虚作假,捏造数据者,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从20**级硕士生起开始试行,其它年级硕士生可参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的解释权在研究生院。

篇3:地质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质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900

  (一级学科)

  地质学一级学科包含五个二级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在地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题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01.层序地层学

  02.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

  03.储层地质学及沉积盆地流体矿产

  04.油气区构造解析

  05.区域及大地构造学

  06.油藏地球化学

  07.资源地球化学

  08.古生物学及古遗迹学

  09.油气区综合地层学

  10.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11.海岸地质与环境

  三、学习年限:2.5—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其中:

  S121001

  自然辩证法

  32

  1

  S121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

  1

  S111001

  基础外语(含听、说、读、写)

  100

  5

  1,2

  公共基础课

  S091005

  应用统计方法

  56

  1

  任选

  1门

  S091003

  数值分析

  56

  1

  专业基础课

  S0120**

  油藏地球化学

  32

  任选

  3门

  S012089

  地球化学进展

  32

  1

  S011004

  沉积学原理

  32

  1

  S0120**

  油区岩相古地理学

  32

  1

  S012054

  成岩作用及储层评价

  32

  S011002

  层序地层学

  32

  S011026

  应用矿物岩石学及其测试技术

  32

  1

  S011014

  含油气盆地分析

  32

  1

  S011007

  大地构造与岩石圈动力学

  32

  S011024

  油区构造解析

  32

  1

  S0120**

  板块构造和沉积作用

  32

  1

  S011027

  构造应力场分析

  32

  1

  S012043

  古生物学原理

  48

  1

  S011031

  地层学原理与方法

  48

  1

  S011032

  微体古生物学

  48

  1

  S0120**

  古生态学及遗迹学

  32

  1

  S011045

  海洋地质学

  32

  1

  S012067

  第四纪地质学

  32

  1

  必修

  环节

  S000001

  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作1次公开学术报告

  1

  1-3

  S000003

  专业外语

  1

  S00000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选修课专业类课程

  S012056

  沉积地球化学

  32

  1

  S0120**

  古生态学及遗迹学

  32

  1

  S0120**

  化石岩石学

  32

  S0120**

  专

  业

  类

  课

  现代地层学

  32

  1

  S011032

  微体古生物学

  32

  1

  S0120**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32

  S011001

  测井地质学

  32

  1

  S011012

  高等石油地质学

  32

  S013001

  沉积岩石学

  32

  S012088

  高级岩石学

  32

  S0120**

  环境地质学

  32

  1

  S0120**

  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

  32

  1

  S012055

  板块沉积学

  48

  S012057

  储层表征与描述

  32

  1

  S0120**

  盆地构造定量分析

  32

  S012076

  显微构造地质学

  32

  S012073

  实验构造地质学

  旅游地质学

  32

  1

  S012058

  储层裂缝研究方法

  32

  S011010

  测井储层评价方法

  32

  1

  S012090

  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方法

  32

  S0120**

  天然气地质学

  32

  S011006

  油气储层地球物理

  32

  S012039

  测井新方法、新技术

  32

  S0120**

  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

  32

  1

  管理类课

  S081005

  管理学

  32

  1

  S081008

  技术经济学

  32

  1

  S081017

  战略管理

  32

  1

  S121041

  经济法

  32

  数学、计算机及第二外语类课程

  S0720**

  C语言

  32

  1

  S0720**

  高级实用程序设计

  32

  S0720**

  人工神经网络

  32

  S0120**

  计算机地质制图技术

  32

  1

  S111006

  第二外国语

  80

  1,2

  补修课

  地球科学概论

  32

  石油地质学

  32

  地震勘探原理

  32

  测井方法与原理

  32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的学生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学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篇4: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根据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农推指委[20**]5号文)精神,为规范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是与林业相关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林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林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林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林业技术推广、研究或林业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林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入学条件

报考条件、入学考试时间及科目以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为准。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应由本单位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经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应由来自林业生产实践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由培养单位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四、课程学习

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林业技术推广、林业管理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和前瞻性。为了进一步规范各学校的办学要求,提高办学质量,在会议讨论和汇总相关学校书面意见基础上,设置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包括领域学位课、领域学位课和领域选修课部分。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1.

领域公共课:(10-13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学分

(2)外国语

3学分

(3)林业经济及产业政策

2学分

(4)林业推广理论与技术

2学分

(5)文献检索与利用

1学分

(6)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2学分

(7)现代传播学

2学分

2.领域学位课:

(10学分)

每个研究方向设置5~6门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由各培养单位根据需要确定。

(1)林业方向

森林生态学

2学分

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及应用

2学分

森林保护技术及应用

2学分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工程学

2学分

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2学分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2学分

现代林业信息技术

2学分

(2)园林方向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2学分

城市生态学

2学分

现代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学分

园林树木学

2学分

园林植物保护学

2学分

园林植物与植物造景

2学分

3.

领域选修课:

(8-10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40学时。

4.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报告等。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工作

1.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林业事业发展、林业科技推广、林场经营管理、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林业行业或与林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林业行业或与林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六、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合格者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七、本方案解释权归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培养协作组

篇5:物理化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物理化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专门知识、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至少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有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应的产业部门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电化学;2、催化化学;3、相平衡与分离化学;4、流体分子动力学;5、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应用;6、功能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工程;7、计算化学;8、纳米材料;9、新能源材料;10、强化传热与节能。

三、学习年限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

类别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时

学分

任课教师

(职称)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000002101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1

180

5

外语学院

考试

000000210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Theory

of

Ma*ism

1,2

90

教育学院

考试

基础课

0703002101

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Modern

Chemistry

1,2

80

化学学院

考试

0703002102

化学前沿进展

Advanced

Progress

in

Chemistry

1,2

60

化学学院

考试

专业

0703042101

统计热力学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1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102

分子反应动态学

Molecular

Reaction

Dynamics

1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103

量子化学

Quantum

Chemistry

60

物化所

考试

指定选修课

0703041101

高等物理化学

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

6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1102

物理化学专题评论

Seminar

on

Special

Topics

in

Physical

Chemistry

6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1

计算机化学

Computer

Chemistry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2

电化学原理和方法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lectrochemistry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3

催化化学

Catalytical

Chemistry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4

分子热力学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5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应用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6

超分子化学与物理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7

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Calculating

Fluid

Mechanics

and

Heat

Transfer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8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New

Energy

Source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209

纳米技术及应用

Nano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40

物化所

考试

公共课

0000002210

第二外国语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2,3

144

外语学院

考试

0000002201

程序设计

Computer

Programming

40

计算机系

考试

实践课

0703042207

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60

化学学院

考查

0703042301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1,2

40

物化所

考试

0703042302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1,2

40

有机所

考试

0703042303

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1,2

40

无机所

分析所

考试

注:1、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3学分;硕博连读生总学分不少

于4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9学分,指定选修课为硕博连读生博士阶段必修课。

2、学生应跨专业或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不少于2学分。

3、选修课选修人数不少于6人(含6人)方能开课。

4、以上培养方案自20**级开始实施。

五、考核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论文发表要求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七、参考书目

1、

Barthel

J.M.G.,Krienke

H.,and

Kunz

W.

Physical

Chemistry

of

Electrolyte

Solutions.

Modern

Aspects.

Topics

in

Physical

Chemistry

5,Springer

Berlin

and

Steinkopf

Darmstadt,1998.

2、Arai,Yasuhito/Sako,Takeshi/Takebayashi,Yoshihiro.

Supercritical

Fluids.

Molecular

Interactions,Physical

Properties

and

New

Applications.

Springer,Heidelberg,20**.

3、Doron

Aurbach.

Marcel

Dekker,Nonaqueous

Electrochemistry.

Inc.,New

York,1999.

4、Bard

A.J.

and

Faulkner

L.R.

Electrochemical

Principle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ec.

ed.

Wiley,New

York,2000.

重要期刊:

1、Science

2、Nature

3、J.

Am.

Chem.

Soc.

4、Coord.Chem.

Rev.

5、Polyhedron.

6、Prog.

Inorg.

Chem.

7、Chem.

Lett.

8、New.

J.

Chem.

9、Inorg.

Chem.

10、J.

Chem.

Soc.

DaltonTrans.

11、Chem.

Commun.

12、Chem.

Eur.

J.

13、J.

Electrochem.

Soc.

14、J.

Catal.

15、Chem.

Rev.

16、Catal.

Rev.

17、Prog.

React.

Kinet.

18、J.

Phys.

Chem.

19、J.

Photochem.

Photobio.

(A)

20、Appl.

Catal.

(A)

21、Phys.

Chem.

Chem.

Phys.

22、J.

Chem.

Phys.

23、中国科学(B)

2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5、化学学报

26、物理化学学报

27、中国稀土学报

28、Electrochimica

Act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