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2818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健康档案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户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每人一份,以家庭为单位成册。

  2.应为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3.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的病人,应在健康档案袋上用红、绿、橙、蓝、黑色标识区分。

  4.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诊疗记录按SOAP(主观治疗、客观检查、评价、计划)要求书写。

  5.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记录四次,进行动态管理。

  6.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个人健康档案分散存放的,应在家庭健康档案中标明其存放地。

  7.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资料管理制度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资料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档案及信息对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起着重要作用,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管理规定。

  1、社区卫生档案的内容:建立统一的社区卫生调查表、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家庭病床病历、残疾人及精神病人防治资料等社区卫生服务台账资料。

  2、社区卫生档案的内容必须登记详细、真实,项目齐全,编写清楚规范,随工作开展及时收集、整理,并按类型归档。

  3、社区卫生档案必须进行严格管理,确定专(兼)职卫生档案管理人员,专柜保存,对卫生档案的编写、收集、归档实行专人负责制。

  4、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卫生档案、文件的管理规定,对社区卫生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在社区卫生档案的利用上,本着充分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严格档案的借入借出,对借出时间期限做出明确规定,责任者的签章手续必须齐全。

  5、对收集的社区卫生档案必须实行定期审查制度,要求收集齐全、完整,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回责任人进行改正、补齐,问题严重者可令其重做,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验收归档。

  6、社区卫生档案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情况,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资料必须完整、准确、系统,责任者的签章手续必须齐全。

  7、对社区卫生档案资料涂改、伪造、随意抽撤或损毁、丢失等,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因此触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造成损害患者权益的后果,由直接责任人承担。

  8、配有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中心要有专兼职专业人员作为系统的维护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工作,并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9、各系统工作点,必须有明确的计算机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人员必须熟知有关事项,切实掌握使用要领。

  10、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准确、规范上报有关信息。

篇3: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社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社区已确诊的五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篇4: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制度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制度

  1、建立社区社会人口学(35周岁以上人口分年龄组构成、主要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肿瘤现患病人分年龄组构成)登记,掌握社区居民的社会人口学分布状况。

  2、建立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长期的动态管理。

  3、35周岁以上社区居民每次就诊必须测量、记录血压。

  4、对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和生活行为因素定期监测。

  5、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相关资料的汇总、分析,并及时将年度总结和汇总资料上报给上级业务部门。

  6、认真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并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篇5: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方病管理制度

  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方病管理制度

  1.结合本地区地方病流行情况,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做好地方病的登记、统计与上报工作。

  3.配合专业机构开展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准确、及时、定量分析和预测地方病情及流行趋势。

  4.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5.完善信息网络,为调整防治策略、制订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及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