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商业街规划设计规范说明案例

7978

商业街规划设计规范说明案例

  商业街规划设计及规范说明案例:

  1 商业街现状

  本商业街位于15#地别墅区北侧入口处,主要满足15#地业主及对面高尔夫别墅区业主日常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等活动。15#地北临环城主干道珠江南环路,是15#地别墅区的入口,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建筑用地约6700平米,采用东西方向排列,以入口为中洲对称布局,建筑立面采用了塔楼,骑楼,雨罩的元素使空间产生新的划分,室内空间既设置了集中商业,又有零散店铺,是西方现代MALL与中国传统商铺的有机组合。

  这个聚集包括

  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繁华气氛于别墅的宁静气氛之间的冲突问题。

  解决商业街车行交通空间与步行交通空间的隔离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平直单调,感觉很长,很枯燥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历史人文记忆的缺乏。

  总体构思: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纯正法国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街道环境。

  构思的基础:

  据心里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对大自然所作出的最表层,直接的,第一的反映是情感上的,不是认知上的,在情感反映的基础上,才有了思维与记忆、意识与行为。就像电影就是在创造一种场景感受,现代神经心理学也证明这一观点。

  方案的室外空间设计以传统江南古镇的模式来构筑整个商业街, 从历史发展中形成小镇商业街和传统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如人流和街道的关系,河与街与住宅的关系,总结出一个空间的模式,运用到我们的商业街中来。将一个古镇的街空间融合到我们的商业街中来,使其不仅有现代商业街的时代气息,又蕴含原始的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长出的空间,这些空间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信息。

  我们认为街是随着人们交换产生与贸易的发展而逐渐生长的,它是由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形态,我们通过将街切割、打碎、重组再造的,运用我们以景观意境为出发点,寻找适宜的尺度,通过空间变化的重组,营造一条生长出来的街,通过各种元素,铺地、雕塑、喷泉、植物来解决商业街的标识性。

  我们认为街是人们行走,徜徉、休息、交流的开放空间,我们避免西单大街改造的那样的误区(人可以自由徜徉的街巷被大大拓宽成便利车行的大街,人群从街上被挤到过街天桥,或人们已被车流逼迫到某个区域,已不可自由徜徉,人的愉悦心情也就消大半,一条街道变成了一条车的河流,所以我们区分空间,使人与车的矛盾得到最大解决,)我们方式是通过高差解决人车分流。

  景观的意境:

  远远的你能听到时高时底,时缓时急的交响曲,,迫不及待的走近观赏,法国凡尔赛宫式的水池上面跳跃着奏出欢快的乐曲,顿感精神倍增,两侧高耸的塔楼同样透露出法国的浪漫情调,中间高贵典雅的欧式拱券门诉说着你的不凡身份,走过林荫道,银铃般的笑声传来,穿过拱券门,旱喷泉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耍嬉闹,走过嬉闹,开阔的草坪树木郁郁葱葱,人们无拘无束的躺在草坪上,三五成群的聊天,孩子在草地跑来跑去,临水栈道的长椅上,一对对情侣静静欣赏远处的晚霞。

  一. 交通分析

  运动与通路:

  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运动心理,把紧张的运动与放松的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沿河散步道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曲折,延长的运动线路,放松休闲的观赏景观。

  采用坡道设计,提供带轮的步行交通,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

  人车分流:

  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处于不同高差,人在商业街的购物会感觉安全,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二. 空间分析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而舒适。根据调查,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15#地的商业街是单侧式的,在商业建筑前约19m宽的范围内,要满足停车,行车,还有步行的功能,所以商业街前面的步行街尺度定为5m宽,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

  三. 景观节点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三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三大景观区为:入口广场与商业街区,旱喷泉广场区,邻水大草坪区,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

  四. 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梨黄(明亮)为主色调,门窗饰线,铁艺栏杆用白色或木色,建筑功能入口用骑楼来区别,色彩为红色砖墙(仿红色砖墙瓷砖),其整体为明亮的暖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都采用暖色调设计,形成从色彩上达到统一的效果。

  五. 停留区域与心理学边界效应理论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

  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紧两创造多层的边缘。

  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再见少风力干扰方面是由益处的。

  变换的接到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

  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记录,每一个人都沿最短的线路穿过广场。

  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道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目。

  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商业街入口广场

  避免目的地路程的一览无余,更要避免可见目的地而不得不绕行。可见目的的时要遵从简捷的原则。我们规划的直角使用功能是不方便

的。

  15#地商业街入口广场北侧是温泉城的一条交通主干道A线,南侧是整个15#地别墅区,建筑用地约6700平米,这是15#地别墅区的主要入口,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这个聚集包括购物,娱乐休闲和享受生活!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

  入口广场除了应该烘托建筑的特色与气势,更应该是一个适合人们停留的、开放的,水与绿地交融的公共休憩场所。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房地产总规划设计中23个案例教训

  房地产总规划设计中的23个案例教训

  规划设计中的失误,往往是血的教训,因为带来的修改成本追加常常让房企不堪重负,绿城总规划设计中的23个案例教训,希望能帮助你少走一些弯路。

  一、总体布局

  案例1:某项目会所和幼儿园由一条半圆形的道路与主干道相连,幼儿园位于中间,会所位于尽端,导致车流、人流干扰严重。

  解决措施:将会所及幼儿园的入口置于北侧,分别另辟道路到达,使中央景观轴线为纯步行轴线。

  案例2:某项目组团只是用道路进行分隔,组团的归属感与识别性不是很强。

  解决措施:利用建筑排列、景观及构筑物的设置强调组团的独立,对组团的边界、出入口进行界定。

  二、空间形态

  案例3:某项目规划设计时对平面布置考虑较多,设计也较深入,在立体三维效果上考虑不够,对立面空间及天际线的设计深度不够。南区中心花园尺度偏大,围合感不够强,由北入口往广场看过去,天际线缺乏变化,作为轴线端景的住宅北立面,也显得不是很丰富。

  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时除考虑平面效果外还应考虑立体三维效果,可利用工作模型来进行研究。

  案例4:如图4某项目主干道两边,四个单元一幢的长条形建筑过多,面宽过宽,相临两栋之间的间距比较小,会有压迫感。同时在布局上没有长短结合,也影响了整体景观的贯通。在今后的规划上,要力求避免此类问题。

  三、规划指标

  案例5:目前我们的楼盘容积率普遍没有做足,损失了销售面积。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规划设计初期就没有充分做足容积率;有些是为了立面造型、产品质量而牺牲的;还有的是由于规划设计阶段与施工图设计户型面积的偏差而产生的;也有一些是容积率被非住宅部分占用掉的,如地上的车库,是要算容积率的。除了那些为了产品品质而放弃的容积率外,其他一些,我们通过一定的措施,是完全有可能提高容积率的,这将为我们的项目增加不少的可销售面积。

  案例6:某项目规划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建筑体量,导致最终建筑总平面间距有较大调整,局部单元数减少,导致容积率降低。

  原规划图

  建筑调整图

  解决措施: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尽量同步进行,彼此进行协调。

  四、出入口设计

  案例7:出入口是小区的对外接口,相当于形象工程,同时也是对外交通的必经之路。出入口的尺度,以及管理方式对于小区的交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处理的不恰当,很有可能给交通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某项目主入口设置宽度不够,没有将业主、访客车道分开,没有将出入车道分开,岗亭位置设置不便于管理。

  案例8:在总体规划的时候,人车分流作为一个基本思想,在方案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某项目人行步道的门没有开放,主要的原因是值班岗亭的设计和流线的设计结合不够,管理不便,导致实际的实施情况和设计的初衷不能很好的统一。

  案例9:某项目出入口未设计保安岗亭,给保安人员带来不便,尤其是炎热天和刮风下雨天。

  五、道路系统

  案例10:在某项目中,园区内的交通主干道设计成环形,但在北区未能贯通,给人走到尽端的感觉,如果能够连通,会有更为通畅的效果。

  案例11: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动车也越来越多,有些小区设计的6米主干道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生活的实际需要。

  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将来的发展和变化,留有一定的余地。建议主干道7.5~8米,将来可以单边平行停车后仍能满足双车交汇的宽度要求,支路5~6米,主干道断面尺寸建议如下图。

  案例12:在项目建设的时候,考虑到无障碍坡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是某小区坡道转角的处理未能完全按照坡道要求设计转弯半径,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六、交通及停车

  案例13:某项目地下车库入口方面,如图17有9个车库入口的规划设计,使多层部分的噪音影响较大,人车不能完全分流,影响小区的品质。

  解决措施:如将图中黑线圈出范围内的三幢小高层下面的2个地下汽车库连通,则在给客户挑选车位时会有更大的空间,地下室出入口也将减少一个,节约成本和增加绿化面积。

  案例14:住宅小区中,停车泊位数量的设定一直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某项目室内外车位只达到30%,当时是满足2000年的规划设计指标,但规划设计时对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未加以准确把握,使得在交付后此矛盾就越来越突出,目前小区停车难问题已无法解决。

  解决措施: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规划设计时停车位比例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建议有条件的小区将车位配比做到1:1,且室内外停车比例在0.8:0.2左右。

  案例15:道路交通标识(指示)在已建成的楼盘中未规划设计,目前小区规模越来越大,此项设计将尤其重要。某小区内有死胡同,既没有回车场地又没有明显的指示标志,给业主和访客带来不便。

  案例16: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车流量会比较大,需要考虑外部的环境。某小区将两个车库的出入口靠在一起,虽说入口空间进行了放大处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架空车位门的高度不够,一些车型的车无法停放。

  案例17:某项目地下自行车库的出入口坡度设计不合理,坡度过陡,给自行车的上下推行带来困难。坡道很近的地方就是车库门,推着自行车开门很不方便。

  案例18:规划设计的时候,机动车停车位都会充分的考虑,而自行车的停车问题在某些小区中比较突出,存在随意停放的现象。有些是没有设计车位,有些是在机动车库内临时划分一块地方用来停放自行车,都不是很合理。

  解决措施:鉴于住户闲麻烦不太愿意将自行车停到地下车库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建筑底层的局部架空空间来作为自行车的停放位置,这样既方便业主,也便于管理。

  七、竖向设计

  案例19:某项目由于竖向标高设计不当,相邻两幢建筑单体标高相差2米,大量土方外运,既拖延工期,又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是规划设计时对竖向规划未充分考虑,工程开始后才发现,造成对未施工建筑单体提高±0.00的处理。

  案例20:某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对竖向设计未系统评审,而只注重总体布局,在建筑扩初设计和景观初步设计时也未充分考虑,后在强调层次感时才对此竖向规划进行重新考虑,对建筑单体的±0.00进行重新调整,按阶梯式由北向南进行降低,对已施工完毕的桩基采取截桩处理,浪费一定成本。

  案例21:某项目一期交付的1、2、3标段中的竖向设计中景观与市政设计出现了两个标高系统,在公寓南区北大门位置路面,市政标高为55.84而景观标高为56.10,发展到4标段更为严重,六号路南端路面,市政标高为55.88而景观标高为58.07。

  案例22:某项目1、2、3标段中室外道路标高高于单元入户门入口标高,出现倒找坡现象。四号路南端路面呈水平状态,不符合道路纵坡的找坡规范,雨水排放出现问题。

  解决措施:以上几个案例主要是在规划阶段我们对竖向规划设计的深入程度不够,而且在评审阶段也往往被忽略,从而需要建筑单体设计和景观设计时来完善和弥补,建议在规划设计时对竖向规划进行深化,明确竖向意图,而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管线设计时相互配合、完善和真正实施。

  八、室外活动设施

  案例23:某项目分别在规划设计阶段、建筑设计阶段、景观设计阶段对会所、游泳池和网球场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解决措施:室外游泳池、网球场以及其他占地较大的活动场所属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元素,位置需在规划设计时就予以充分考虑,避免出现布局局促或影响景观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