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审核技术

6111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审核技术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

  第六章 审核技术

  本章介绍审核的技术、方法和技巧。审核员应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方法和技巧,并且在审核过程中综合和灵活应用。

  审核的基本技术包括过程方法、客观证据、检查表、审核记录、抽样原则和一些特定条款的审核等。

  第一节 过程方法

  过程:通过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过程方法:系统地识别和管理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审核员应建立过程的概念,对任何一个具体过程的审核,应考虑过程的输入、过程的活动及其必要条件(如职责、目标、控制参数、人、机、料、法、环境等),以及过程的输出。

  对每一个被审核的过程,应考虑审核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2、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3、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4、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称之为“PDCA”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包括审核的过程)。下面我们就应用“PDCA”的方法来审核以下过程:例:

  阶 段

  过 程 P

  (策划) D

  (实施) C

  (检查) A

  (处置)

  采 购 1.确定供方选择、评价、重新评价的准则;

  2.采购产品技术要求和验收准则的确定;

  3.委外加工对象的选择、评价可参考供方评定程序。 1.对供方评价和再评价的记录;

  2.采购实施和采购文件的控制;

  3.采购产品验收的实施。 监管采购工作的质量,如:

  到货准时率、齐套率;

  到货合格率。 1.对供方不合格供货的纠正跟踪;

  2.违反采购规定的纠正及跟踪。

  检 验 1.原材料(元器件)、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标准、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的确定;

  2.检验计划,抽样方案,合格判定准则,检验频次的确定。

  按计划,按标准要求,按项目并用指定方法进行检验。 1.对检验工作质量进行监测,如:漏检、错判、违规检验是否发生;

  2.对合格品进行抽测监督。

  对违规,错、漏检等现象的纠正;对检测方法、项目、频次的改进。

  培 训 1.对岗位人员能力(资格)要求的评定、再评定准则的确定;

  2.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1.人员招聘时进行考核;

  2.实施培训的工作。 1.对培训进行考核(操作、笔试、面试等);

  2.评价已培训人员的能力;

  3.对培训过程进行评价(如组织`教师水平等)。

  1.教学方式的改进;

  2.培训内容的改进;

  3.评价方式的改进。

  顾客满意

  1.组织是否识别顾客满意监视的过程并明确其职责?

  2.组织是否策划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方法,并规定获得信息的时机、频次?其所确定的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合理?

  3.组织的质量方针是否包括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质量目标是否包括满足产品要求和顾客满意(抱怨)的内容?

  4.组织是否识别和确定顾客的要求?

  如何确保提高员工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1.组织是否按策划方法和规定的时机、频次来获取顾客满意的信息?

  2.组织是否对产品的要求进行评审?是否就合同、订单的修订、顾客反馈(包括抱怨)进行有效地沟通?

  3.最高管理者是否将顾客的要求传达到整个组织?

  4.组织是否按策划的方法对顾客财产进行控制?

  组织是否将顾客满意信息用作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是否作为评审输入内容之一,是否用于提供可改进的信息?

  组织对顾客的抱怨是否采取纠正措施,是否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是否持续改进过程和产品,使顾客持续满意?

  在进行审核策划时,不管是按标准条款要求或按部门职责来安排审核计划,应尽量按照过程的顺序来进行审核,相关联的过程应尽可能安排同一个审核小组(或审核员)去完成,保证审核活动的完整性。

  第二节 客观证据

  客观证据 objective evidence 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数据。

  注:客观证据可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获得。

  审核是用于确定管理体系符合要求程度的抽样调查活动,最重要的就是以公正的态度去发现事实,收集客观证据。

  收集客观证据的方法:望、闻、切(深入调查)、问。

  一、利用提问和谈话收集证据

  在现场审核时,审核员会遇到各级人员,要用各种提问方式与人交谈,才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但要注意提问技巧。

  提问应围绕六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六位朋友。即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How),何时(When),哪里(Where)和谁(Who)。正确使用这六个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请让我看看”,这是审核员的第七位朋友。合理地提出这一要求有助于完成审核工作。只有看客观证据,才能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作出公正的结论。

  在审核中,审核员可以按下列内容进行提问:

  1、有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问题。

  2、有关工作职责。

  3、工作流程中的过程要素(人、机、料、法,环境等)。

  4、如果受审核方做法与文件规定不一致,要询问为什么?

  5、了解其对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6、提一些假设性问题,如询问受审核方人员,若他们未接到指示,或关键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他们将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对一旦发生问题如何作出反应。

  7、最后,一定不要忘记第七位朋友--“请让我看看”。

  可以要求看看其工作的结果或演示其如何工作,亦可抽取其已检验过的产品重新检验,以验证提问中所得到信息的真实性。

  二、利用审查文件、记录收集证据

  管理体系的文件、规范、质量活动的各种记录,设计输出的计算数据、图纸、技术报告,其中不符合规定要求和错误的地方,均可作为客观证据。如有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有的文件与目录对照内容不完整;有的文件存在未经授权的更改;有的计算数据所用公式或计算结果有误;有的图纸、工作规范缺少审批手续;有的检测器具校准证书已超过有效期;有的检验记录内容不完整;有的流程图与实际作业顺序不符等。

  一些有经验的审核员在交流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产生不符合项最多的四个问题都是与文件有关的,即:

  1、缺少标准,或缺少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文件;

  2、没有很好地执行文件;

  3、未经授权的文件更改;

  4、使用过期或作废的文件。

  虽然文件最容易出问题,审核文件也较容易做,但现场审核时,审核员不应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文件和记录的审核上,而注重对过程和过程结果的审核,以获得过程运作和实际效果的信息。

  三、通过现场观察收集证据

  仔细地观察工作和生产现场,常常可以发现许多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客观证据。

  例如: 在某超级市场,食品柜台上的饮料已超过标示的保质期。

  再如:在生产车间,检验后的产品无法识别检验和试验状况;废次品未标记、隔离;在用的仪表指针不会摆动;检测器具超过标牌上的检定有效期;食品厂的工人未按规定穿戴工作衣、帽;食品加工车间有苍蝇;禁烟区有人抽烟;酒店的行李生不主动帮助宾客拿行李;直接待客的工作人员态度恶劣;自动取款机无款可取,触摸屏不显示任何内容等等。

  四、要求复验己检验过的产品或重复已完成的工作来收集证据

  抽取已检验合格的产品要求检验人员重新检验,既可以验证检验过程的有效性和最终产品的合格情况,而且可以同时验证是否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以及检验人员对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的掌握程度。

  例1:某服装加工厂,经抽取一批已检验合格正待交付的服装重新检验,发现漏验率达10%以上,大大超过规定的指标。

  例2:某电镀厂,当审核员要求检验员当面测试一件合格产品的镀银层厚度时,该检验员竟然不会使用测试仪器。

  同样,对于某些生产和服务过程,我们亦可使用此类方法来验证组织的资源配置情况,人员的能力,以及过程的有效性等。

  五、验证资源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提供充分、适宜的资源是保证组织满足顾客要求和持续改进体系有效性的基础。在整个审核过程中,审核员都应注意了解组织是否具备保证达到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目标/服务标准的资源条件,如: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

  第三节 检查表

  检查表是审核员常用的工具,审核员用检查表,把要了解的问题事先列出来,便于记忆,减轻现场审核时的精神压力,审核员按预定的计划、路径进行审核,保持审核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检查表还可以作为审核记录供今后参考。

  审核员应结合被审核的活动来编写检查表。除标准要求外,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应包括在内。对删减条款的内容应予以核实。

  检查表可按标准的条款要求编写或按部门职责要求编写,按过程顺序展开(水平展开法)。

  多标准(如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的一体化审核时,按受审核部门的职责要求编写检查表比较易于操作,否则您可能需要分别编制三份检查表来适用不同的标准要求。

  检查表的格式一般为“问题一结果”型,左边写出要审核的内容,右边留出空格填写审核的结果。也可以在“问题一结果”的中间插入审核方法,变成“问题一方法-结果” 型。

  有经验的审核员,其检查表可以很简略,对于经验不足的审核员,或新的审核领域,检查表应尽可能具体、充分,以利实施审核。

  检查表参考实例一

  受审核部门/活动:

  审核员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审 核 内 容 审核结果

  1 组织是否已确定同顾客的联络渠道,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得到产品信息和顾客回应?

  2 组织是否提供给顾有关产品的信息,以帮助顾客了解产品?

  3 组织是否及时地处理顾客询价、定单或合同处理,包括修订?

  4 组织是否已明确处理顾客反馈意见的责任部门和方法,以便了解顾客的需求,接受和传递顾客的反馈,包括顾客的抱怨?

  5 必要时,对顾客抱怨的处理是否反馈给顾客?

  6 当法律和法规要求时,是否按规定完成所有与顾客的联络工作?

  7 顾客反馈的信息是否已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之一?

  检查表参考实例二

  受审核部门/活动:

  审核员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审 核 内 容 审核结果

  1 组织对文件控制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 是否按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包括外来文件)都进行了控制?

  3 文件控制的现况是否符合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

  4 本标准中提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是否都已建成形成文件的程序?

  5 文件发布前是否已审批其适用性?

  6 必要时,是否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改,更改后是否重新批准?

  7 文件的现行版本状态是否得以标识?

  8 在使用现场,能否得到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9 文件和记录是否字迹清晰、易于标识和检索?

  10 外来文件是否加以标识并控制其分发?

  11 作废文件是否已防止其非预期使用?

  12 保留的作废文件是否以加以标识?

  13 规定作为记录的文件是否已受控?

  按“问题--方法--结果型”格式编制检查表。

  内部审核检查表实例三

  受审核部门/活动 生产部 涉及标准条款 ISO 9001:2000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审核员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审核要点内容 审核方法 审核记录

  1、

  2、 是否在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全过程对产品进行了标识(包括对产品的检试验状态进行标识)?

  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控制和记录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1、向负责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部门负责人索要相关文件,并了解其对标识的规定及实施情况。

  2、是否规定在接收、生产、安装、交付等各阶段对产品进行标识,并且对标识的移植作了规定,以保证每一产品具有唯一性标识,有可追溯性要求时,能否实现。

  1、 抽取3-5份伴随产品的标识记录(如入库单、过程卡、跟踪卡等),检查是否有标识记录。

  2、 抽取3-5个有可追溯性要求的产品进行追溯,评定是否能达到目的。

  3、 检查生产现场使用的各种物料、过程产品、成品是否有明确的状态标识以及对状态标识的保护情况。

  内部审核检查表实例四

  受审核部门 /活动 销售部 涉及标准条款 ISO 9001:2000 7.2.2

  审核员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审核要点内容 审核方法 审核记录

  1、

  2、

  3、 对产品要求评审的时间、内容及结果是否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

  评审的结果和后续的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有无产品要求更改后重新评审的记录,产品要求更改后相关文件是否被及时更改,相关人员是否知悉了更改情况? 1、 向负责产品要求评审(合同评审)的部门索要合同评审的文件检查文件规定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包含了组织确定的附加要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抽取3-5份评审记录,检查其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了评审,并检查后续的跟踪措施记录,了解产品要求评审的效果。

  3、 询问是否存在产品要求发生更改的情况,当更改发生时,组织是否按规定要求重新评审后并通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到相关部门核实其是否收到了产品要求更改的通知书。

  多标准一体化审核检查表参考实例(略)

  受审核部门/活动:

  审核员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审 核 内 容 审 核 结 果

  第四节 审核记录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审核员应特别重视做好审核记录。以下介绍通常加以记录的一些内容:

  1、所会见的关键人员

  审核员在审核中会遇到受审核方的许多人员,不可能一一记录,但关键人员一定要记录。如信息提供者、客观证据当事人和证明人、发现事实在场人员等。

  2、文件编号和修改版号

  在审核中查阅的文件名称、编号、版号、发布日期、修改日期等。

  文件包括书面文件、计算机程序、磁盘、磁带等。

  审核员在文件发放处记录的信息内容,可以在接收处予以核实。

  3、设备名称、编号及其校准状态

  对过程设备和检验、试验设备的名称、编号、校准状态(适用时)审核员在记录上述信息,以便必要时复查。还应记录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尤其在发现不合格品时,应记录设备编号及当时的设备状况。

  4、物品的标识

  要记录与客观事实有关的物品的标识,例如:零件号、部件号、炉号、批号、条形码、型号、包装、容器或存放物品的货架号等。

  5、抽查文件/信息/设备的接受者

  当分发单上有许多接收者时(例如有5名),则记录其中的3名就足以验证已收到有关文件、信息或设备的信息了。

  6、人员的识别

  人员的识别可以是姓名、工号、岗位名称或印章(如检验)等。

  7、参照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版本和段落号

  审核中若发现实际情况与文件要求不同之处,审核员应予记录。若要求受审核方采取纠正措施时,应指出作为依据的文件版本号。

  8、工作环境

  在现场审核时,审核员应记录工作环境,如:空调、通风、含尘量、振动、水、电、气、废气、废液、照明、通道、布局、噪声等等,有些情况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9、类似流程图的草稿

  在审核过程中,为了理解和解释有关问题,审核员或受审核方可能会绘制一些草图,以说明体系如何工作、文件如何发送、不合格品如何处理等。这些草图往往会帮助审核员思考并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不要随便将他们扔掉,以后可作为参考资料。

  第五节 抽样原则

  抽样的原则主要是公正、随机、有代表性。

  1、随机抽样

  收集证据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最重要的是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地反映受审核方管理体系的原貌。究竟从哪个部门、哪些活动中抽取样本,在审核准备阶段(如编制审核计划、检查表)就应考虑好。现场审核所要考虑的主要是具体抽什么样和抽多少样才具有代表性。一般可以按产品的形成过程、服务的提供过程、工作的流程和检查表的顺序随机抽样。有经验的审核员还可根据管理体系文件审核的结果、首次会议听到的对话、现场观察获取的信息,以及审核员的审核经验和专业知识,定向抽样。

  审核员应自己抽样或在其监督下抽样。

  审核员应清楚,无论在何部门抽样,都是对受审核方管理体系的审核,因此审核员之间需要作好协调、沟通,避免重复审核某些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抽样虽然是随机的,但抽样范围应覆盖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条款内容和认证范围的全部产品/服务。

  2、抽样数量

  经验表明,一般抽取得3-10个样本就可以反映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中某一具体过程的情况。

  如果在所抽的样本中只发现个别样本有问题,应进一步扩大抽样,以查明是普遍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不符合事项。

  3、保证抽样的代表性

  保证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非常重要,因此对涉及关键性问题的样本,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抽取足够数量的样本。

  如在所抽的样本中未发现问题,就应认为该区域/过程符合要求,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审核。那种不发现问题不罢休的做法,对受审核方是不公正的,同时也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

  还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审核员一般都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审核中,审核员要避免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抽太多的样本,细审慢问,花太多的时间,致使审核难以按计划完成,或不得不舍弃,减少对其他领域的审核,导致审核结果缺乏代表性。

  第六节 特定条款要求的审核

  一、 方针、目标、指标的审核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有环境方针、目标、指标,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有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来讲,质量目标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受审核方是否在相关职能(如设计、采购、计量、售后服务等)和层次(如最高管理层、部门管理层、操作层等)上建立质量目标(包括产品的质量目标)。

  二、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审核

  三个标准的管理体系可能涉及相同和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如:合同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质量法等。组织应了解自身的经营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名称、条款和内容。

  受审核方应明确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审核员应了解受审核方是通过何种方式或手段获得并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如何跟踪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变化;是否对达到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进行评审,并保持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发的措施的记录。

  具体审核时,应结合适用于本部门法律法规、技术法规(标准)及其条款的内容,进一步审核与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如:

  GB 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等。

  审核员还应了解受审核方是否发生过违反法律法规要求的事件,

  若有则应进一步了解其纠正、预防措施的结果及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三、顾客(或相关方)满意的审核

  受审核方获取顾客满意信息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顾客感知的信息既有书面的,也可能是口头的。审核员应调查受审核方是否“监视”顾客满意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时机、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应调查受审核方如何利用顾客满意的信息。如是否将顾客满意信息用作对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是否作管理评审输入内容之一,是否用于提供可改进的信息。

  四、持续改进的审核

  持续改进整体业绩是组织永恒的目标。审核员应审核受审核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中是否反映持续改进的承诺,以及是否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与预防措施和管理评审等进行持续改进。改进可分为被动进行的和主动进行的两类。如纠正措施和顾客投诉处理就属于被动的改进。而仅仅有被动的改进是不能满足标准中持续改进的要求的,一定要有主动的改进行为。另外,审核员还应评价是否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

  五、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审核

  除非是管理体系刚刚建立之初,还从来没有开展过内部管理体系

  审核和管理评审。否则,每一次内审计划均应覆盖上述条款的要求。

  管理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按策划的时间间隔组织的对质量管理体

  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进行评价的活动。必须包括输入和输出,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内部审核是由内部审核组(员)按策划的安排对管理体系是否符

  合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所进行的评价活

  动。活动本身要求独立的、系统的进行,并要形成文件(包括记录)。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区别:

  项 目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管理评审

  定义: 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评审: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目的: 确定管理体系(与标准、合同和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和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即评价其:(符合性和有效性) 确定管理体系达到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三性)

  审核依据或

  审核准则 1. ISO或OHSMS有关标准

  2. 法律法规

  3.组织的管理体系文件

  4.合同 1.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2.顾客及相关方的希望

  3.过程业绩及产品符合性

  4.纠正预防措施的状况等

  操作者 由内部审核员来操作,审核员需经过培训并且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参与

  审核结果 通过审核,发现并纠正不合格项,使体系更有效地运行 目的是改进管理体系、调整资源或修订文件,提高管理水平

  性 质 属于战术性控制 属于战略性控制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一体化内部审核的策划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

  第五章 一体化内部审核的策划

  审核策划是做好内部审核的基础,因此,在内部审核开展之前,应做好充分的策划。尤其是一体化内部审核,由于涉及到多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更应进行周密的策划。

  第一节 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

  一、策划的主要内容

  1、审核目的;

  审核用于确定:

  1)组织的管理体系符合ISO或OHSMS相关标准要求的程度;

  2)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3)组织是否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拟审核的范围/区域、过程/部门以及审核程度;

  3、审核的准则(作为依据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等);

  4、审核所需的资源;

  5、审核组的组成要求;

  6、审核的时间安排;

  7、结果的报告和记录要求;

  8、跟踪审核及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结果的报告。

  策划内容以及职责和要求,应在内部审核程序文件中明确规定。

  二、审核组组成

  当内部审核决定作出后,应确定审核组长及审核员,确保审核组成员满足审核计划的要求。

  1、审核员应独立于被审核部门,审核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

  2、内部审核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具备审核的能力或经验,并受组织聘用。

  3、审核组规模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审核范围、产品或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标准是否有删减等因素。

  4、一体化审核时,根据审核方案,可能需要分别指定审核组长。

  一体化外部审核时,一般各自指定审核组长。

  第二节 审核计划

  一、组织应依据审核策划的安排,制定具体的审核计划

  审核计划是由审核组长制订的确定审核活动日程安排的文件。

  二、确定审核所需的时间

  审核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审核所涉及的范围;

  2、受审核部门/区域的规模及分布情况;

  3、受审核部门/区域的活动中需要取证的数量;

  4、是否需要分组,每位审核员的审核经验等。

  三、确定受审核部门或活动

  审核组要对现场审核进行合理地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每一个部门和标准的每一条款都得到审核,以便全面了解受审核部门/区域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作,从而做出正确的结论。

  审核计划的实例:

  内部审核计划

  审核目的:

  验证受审核部门/区域的管理体系与标准、法律法规、合同和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确符合程度,并评价其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审核范围:牛皮卡纸的生产制造

  审核依据: ■ ISO9001:2000 ■ ISO14001:1996 ■ OHSMS18001:20**

  ■本组织管理体系文件 ■合同 ■ 适用的法律法规

  审 核 组 长:

  组 员 姓 名

  李 成

  段 刚

  钱 风

  李志强

  许严格

  王自立

  组 别

  A

  A

  B

  B

  C

  C 资 格

  内审员

  内审员

  内审员

  内审员

  内审员

  内审员

  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受审核部门 ■品质部 ■总经理 ■ ■

  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请受审方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参加,小结会请受审方代表及陪同人员参加。

  审核组长: 李 成 20**年9月18日

  管理者代表: 王 虎 20**年9月19日

  审核活动安排

  以ISO9001:2000标准条款要求为主线进行安排

  日期/时间 组别 受审核部门 主要活动及涉及的标准条款

  日上午:

  08:30--9:00 ABC 首次会议 人员签到、布置本次内审的安排,落实各组陪同人员

  9:00-12:00

  A 总经理 4.1体系总要求, 5.1管理承诺,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方针,

  5.4策划, 5.5职责、权限和沟通,

  5.6管理评审, 6.1资源提供,

  管理者代表 4.1体系总要求,, 4.2.2质量手册

  5.5.2管理者代表, 8.2.2内部审核,

  ISO9000办 4.2文件要求(文件和记录控制)

  B 工程部 7.3设计和开发

  采购部 7.4.1采购控制, 7.4.2采购信息

  C 品管部 8.1测量、分析和改进(总则)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3不合格品控制, 8.4数据分析, 8.5改进

  20日下午:

  13:30-16:30 C 品管部 继续上午的审核内容

  生产部 (一车间、二车间)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7.5生产过程的提供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8.3不合格品控制

  6.3基础设施, 6.4工作环境, 8.4数据分析

  B 继续上午的审核内容

  仓管部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7.5.4顾客财产,

  7.5.5产品防护,

  A 继续上午的审核内容

  销售部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8.4数据分析,

  7.5.4顾客财产, 8.2.1顾客满意,

  行政部 6.2人力资源

  16:30-17:00 ABC 审核组内部会议

  (包括小结会) 汇总审核结果,拟定不符合项报告稿,讨论审核结论,审核员准备总结会书面报告.

  17:00-18:00 ABC 总结会(末次) 宣布审核结论,讨论纠正事宜

  备注:1、4.1总要求、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8.5.1持续改进的审核贯穿整个审核过程。

  2、必要时,审核组长可以在经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调整审核计划。

篇3: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审核的基本概念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

  第四章 审核的基本概念

  审核用于评价组织的管理体系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

  规定要求:是指所选择的管理标准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管理标准如:ISO9001:2000、ISO14001:1996或OHSMS18001:20**。

  适用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固体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以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

  第一节 审核的基本概念

  一、审核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审核)

  审核是保持组织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组织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在有关“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求中强调了审核的必要性:(三条理由)

  - 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

  - 审核发现用于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 用于识别改进的机会。

  二、什么是审核

  审核是为获取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具体讲:

  1、审核方案应予以策划和管理;

  2、系统的获取审核证据,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

  - 应确定获取审核证据的方法;

  - 要客观地评价获得的审核证据。

  注: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并可验证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3、审核结论应确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

  三、审核基本原则

  1、审核目的

  在通常情况下,组织管理体系审核往往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 出于组织管理的需要;

  - 出于商业意图,如合同要求;

  - 满足管理体系要求的需要;

  - 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需要。

  2、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

  - 客观性

  审核只能使用客观证据,即那些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数据。客观证据可通过观察、测量、试验和其他手段获得。

  - 独立性

  对于一个公正的、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为目的审核来说,审核机构及其审核员应保持独立性,并避免利益冲突。

  - 系统方法

  审核是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为了实现审核的目的,需要应用系统方法,识别审核活动的相互关联的过程。

  3、审核准则

  审核准则是指确定为审核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可以是:

  - 标准要求,(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等标准);

  - 顾客要求(如顾客合同提出的要求);

  - 法律、法规要求;

  - 组织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4、审核是一项授权的活动

  审核授权可来自管理者的决策、合同要求、审核委托方或法律要求。审核授权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审核方在审核期间获得的有关受审核方的信息应予以保密。

  5、审核一致性

  审核一致性是指由彼此独立的审核组对同一对象进行审核时,应得出相类似的结论。为了保证审核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以及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审核机构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和管理。

  6、审核技术

  审核技术的重点是审核员如何在现场审核中获取审核证据,它涉及审核员的抽样调查活动、搜集信息的方法及制定检查表等。

  7、审核员素质

  ISO10011:2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对审核员应具备的个人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和审核经验,以及在审核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审核任务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8、审核管理

  审核管理人员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和管理。审核方案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针对特定的目的所策划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审核方案的管理,包括:

  -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审核准则;

  - 确定审核职责、资源和程序;

  - 审核实施;

  - 监督、评审和改进;

  - 保存记录。

  第二节 审核范围和类型

  一、审核范围

  每次审核都应基于明确规定的目的、范围和审核准则。

  审核范围是指审核的广度和界限。范围通常包括对地理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被覆盖的时间段的表述。一般来说,在确定一个组织具体的审核范围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 实施审核活动所覆盖的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场所区域,包括地理位置和职能部门。

  - 实施审核活动所涉及的产品类别和产品实现活动与过程。

  - 基于受审核方及其产品的特点不同,有关审核准则的应用或删减范围。

  - 实施审核活动所覆盖的时间段。

  举例来说,如果组织申请第三方认证/注册,审核范围应由审核委托人或受审核方与认证/注册机构一起确定,并作为审核方案策划的基础。审核完成后,认证/注册机构也将在签发的注册证书上予以说明;如果组织接受顾客为商业目的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其审核范围主要由顾客决定;如果组织实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其审核范围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

  在实际的审核活动中,可分为:

  - 全面审核

  如第三方认证/注册、组织实施全面有效的内部审核或顾客依据某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实施的全面审核等。

  - 部分审核

  如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或针对某一特定项目或部门安排的专项审核,认证机构实施的年度监督审核或以验证上次审核后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实施为目的而进行的跟踪审核等。

  二、审核类型

  管理体系审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

  1、第一方审核

  (1)什么是第一方审核?

  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声明自身合格的基础。“第一方审核”称为“内部审核”。

  (2)实施第一方审核的主要理由

  -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旨在顾客满意;

  -在接受外部审核前,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推动组织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3)内部审核员的作用

  内部审核员通常来自本组织,担负着:

  -对组织管理体系是否符合产品实现策划的安排和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以及组织确定的要求做出评价,对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起监督和推动作用。

  -受组织委派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在组织接受外部审核时,担任向导或负责联络。

  由此可见,内部审核员担负着“三重角色”的任务,应具备内部审核员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4)内部审核的频次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对内部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在考虑内审频次和每一次审核日程的具体安排时,应考虑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5)保持内部审核记录。

  2、第二方审核

  (1)什么是第二方审核

  第二方审核是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的审核。审核依据更注重双方签定的合同要求。审核的结果通常作为顾客决定购买的因素。

  (2)实施第二方审核的主要理由

  -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为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建立互利的供方关系

  (3)第二方审核员要被授权

  第二方审核员通常来自组织的顾客,或来自其顾客的外部聘请。无论那种情况,审核员均需被授权,代表组织的顾客实施审核。

  在第二方审核中,审核员拥有明显的权力,这就要求审核员应意识到所从事的审核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组织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在第二方审核中,审核员往往发现自己所代表的顾客是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责任方,对此,审核员应保持客观公正,应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自己代表的顾客,促进互利的供方关系。

  (4)审核时间

  第二方审核应根据合同/协议需要,经双方商定来安排审核计划。

  (5)保持第二方审核的记录。

  3、第三方审核

  第三方审核基于自愿原则,审核依据是管理体系标准或规范。

  (1)什么是第三方审核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服务组织进行,这类组织通常是经认可的,提供符合(如ISO9001:2000)要求的认证或注册。

  (2)实施第三方审核的主要理由

  - 获得第三方认证/注册机构依据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其组织满足顾客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能力的证实;

  - 避免过多的第二方审核,减少组织和顾客双方的费用;

  - 改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

  - 提高组织信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第三方审核的权威性

  认证机构是根据ISO/IEC导则62及其IAF关于ISO/IEC导则62应用指南的规定,并经国家认可机构按规定的认可程序,审核和认可批准/注册,具有明确法律地位的独立的第三方公正机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核员,应符合ISO10011的有关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准则规定,并经国家审核员注册机构按规定的认可程序批准/注册,认证机构聘用。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个认证机构的信誉,直接取决于审核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和审核经验;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审核员胜任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取决于审核方法的一致性以及认证机构的质量方针和整体效能。

  (4)第三方审核对受审核方不提出如何改进的建议。

  在第三方审核中,审核员如被要求为其提出有关建议时,应向受审核方说明,鉴于第三方审核的独立、公正地位决定了审核员不应提出如何改进的建议。

  (5)认证/注册有效期

  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经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证实符合要求,认证机构将签发管理体系注册证书,有效期一般为三年。到期后,需申请复审换证。

  三、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的比较

  内 部 审 核 外 部 审 核

  第 一方 审 核 第 二 方 审 核 第 三 方 审 核

  委托方、审核方和受审核方 无委托方,审核和受审方为同一组织 需方(组织的顾客或其指定的代表) 受审核方或其他组织审核方为认证机构

  审核依据 1、 组织体系文件

  2、 合同要求

  3、 法律法规4、 标准 1、 合同要求

  2、 标准

  3、 法律法规

  4、 组织体系文件 1、 标准

  2、 法律法规

  3、 受审方管理体系文件

  4、 合同要求

  审核覆盖面 1、 全面审核

  2、 部分审核 合同要求 1、 注册认证或复审换证为全面审核

  2、 监督审核、跟踪审核为部分审核

  审核员 来自组织内部 组织的顾客或其代表(可以是第三方) 独立的认证/注册机构

  权力 表面上很小 依合同总值决定 表面上很大

  纠正措施建议 要提出 取决于顾客方针 一般不提出(保持公正)

  审核时间安排 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和组织决定 双方商定

  (一般安排在短期内集中审核) 按IAF导则62应用指南规定的人/天数(一般安排在短期内集中审核)

  审核目的、

  审核结果及对不合格处理 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按问题性质分类,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纠正。 评价被审核方的质量保证能力; 按严重程度分类,目的在于是否予以认可(签合同)。 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按严重程度分类,目的在于是否予以通过认证/注册(颁发证书)。

篇4: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管理体系文件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

  第三章 管理体系文件

  ISO9000:2000标准对文件的定义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由上述定义可知,文件能够沟通意图,统一活动。文件的使用有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为证实提供客观证据,并评价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文件应是一项增值的活动。

  第一节 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和类型

  一、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和类型

  “在ISO9000:2000标准条款4.2.1条中明确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质量手册;

  3、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4、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5、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可用以下示意图表示:

  A:文件化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程序文件(如标准条款4.2.3;4.2.4;8.2.2;8.2.3;8.3;8.5.2;8.5.3所要求)

  D:过程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E:记录

  二、管理体系文件类型

  在目前管理体系中一般使用下述几种类型的文件:

  1、质量手册:规定组织管理体系的文件。可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管理体系信息的文件。方针和目标可以纳入其中。

  2、质量计划: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的文件。

  3、规范:阐明要求的文件。这种要求可以是对某项活动要求(如程序文件、过程规范和试验规范),也可能是对产品要求如产品规范、性能规范等。

  4、指南:阐明推荐的方法或建议的文件,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质量管理原则及其应用指南,统计技术指南等。

  5、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图样:为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文件。

  6、记录:对所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如管理评审记录、培训记录,设计与开发输入记录,校准和检验记录等。

  三、管理体系文件程度及其媒体

  管理体系使用的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它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

  每个组织确定所需文件的多少和详略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组织的类型和规模;

  2、过程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

  3、产品的复杂性;

  4、顾客要求;

  5、适用的法规要求;

  6、经证实的人员能力以及满足管理体系要求所需的程度。

  第二节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一、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形

  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2、承诺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推动持续改进的内容;

  3、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4、在组织各层次人员中及到沟通和理解;

  5、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二、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通常是在组织的质量方针指导下建立的,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形成文件的质量目标应:

  1、包括满足产品所需的内容,如顾客规定的要求,顾客虽未规定,组织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2、质量目标应可测量;

  3、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应保持一致;

  4、质量目标应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

  第三节 质量手册

  一、质虽手册基本概念: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3.7.4条对质量手册的定义为:“规定组织(3.3.10)质量管理体系(3.2.3)的文件(3.7.2)”。为了适应组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质量手册在其详略程度和编排格式方面可以不同。

  二、质量手册作用

  组织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可达到下述目的和作用,如:

  1、组织有关质量活动的依据和准则;

  2、作为编制程序文件和其它质量文件(作业文件)的框架;

  3、描述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相互作用;

  4、为内部、外部质量审核提供依据;

  5、作为职工尤其是新进人员的培训教材;

  6、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要求满足顾客要求,并持续改进;

  7、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的适宜性;

  8、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信息;

  9、在有要求的情况下,证明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

  三、标准对质虽手册的要求

  1、ISO9001:2000标准要求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应包括: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相互作用的表述;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及其引用。

  2、对质量手册的管理和控制:

  •为确保质量手册的充分性,在手册发布前应得到批准;

  •标识手册的有效、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必要时,对手册进行评审、更新并再次批准。

  四、质量手册结构和相式

  1、质量手册结构和格式

  ISO9000标准中对质量手册的结构和格式不作统一要求,标准只要求其内容能体现出标准的全部适用要求,如有裁剪应详细说明理由,且要保证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

  质量手册应描述组织为实现质量目标所识别的过程,以及为满足顾客要求所确定的众多过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作用,规定控制过程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并对过程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组织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阐述,以及对质量目标的监控方式可以单独形成文件,也可以作为质量手册的独立章节。

  质量手册某一章可能的格式,示例如下表:

  质量手册某一章可能的格式示例

  组织名称 标题/主题 编号

  发布部门 批准 日期 修订 页码

  方针或方针的依据

  给出管理要求

  目的和范围

  举例为什么,同哪些,包括的范围和例外

  职责

  规定组织中有关部门应实施文件,达到目标所负的责任

  实现体系条款的行为和方法

  一步一步地列出所要作的工作。如适合,使用参考资料。应保持合理的顺序,提出值得注意的任何例外或特殊领域,考虑流程图的应用。

  文件和参考资料

  标明使用该文件所涉及的参考文件或表格,哪些数据必须予以记录。

  上述项目的结构顺序应根据组织的需要而定,应标明修订状态。如果质量手册是按章节分别批准发布的,则应在每一章节注明批准人和发布日期。

  五、质量手册的内容

  质量手册通常包括:

  1、目次;

  2、批准页(颁布令);

  3、前言;

  4、应用范围或适用领域;

  5、术语、定义(需要时,一般采用标准术语不必列出);

  6、质量手册(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用指南或编制、修订、管理程序;

  7、质量方针和目标;

  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9、支持性资料(程序文件等)目录;

  10、其它所需的附件。

  示例:

  质量手册中7.4采购

  JH1 7.4采购 QA 161-1

  发布部门:资料中心 批准人:贾纠千 日期:1998-10-01 修改: 0 页码: 1

  1 目的: 为确保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并对供方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

  2 范围: 与公司产品质量有关的供方的评定、管理,以及采购产品的验证等活动。

  3 职责: 业务部经理负责采购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对供方评定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有关 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4 措施和方法:

  4.1 供方评定:

  4.1.1 对于每一个供方是否满足分合同的要求进行评定、选择和重新评定,其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的要求能力。供方的评定办法见****。

  4.1.2 对供方质量保证能力的评定。公司的业务部应协助相关部门(技术质量部、生产部)于适当的时间可通过下列任何方法予以评定。

  a. 现场实地评定供方的能力及/或质量管理体系。

  b. 样品评定

  c. 供方能力和以往业绩的质量审核证书、报告和/或记录

  d. 其他使用者反馈的信息

  4.1.3建立并保存合格供方的质量记录。(考核表、评价表、合格供方等)。

  4.2 采购信息

  采购文件应清楚说明订购产品的要求,必要时,应详细说明:

  a. 型号、种类、等级的准确表示方法。

  b. 各种检验标准和有关的技术资料。

  c. 所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手册的名称、编号和版本

  d. 采购资料的依据由技术部提供。

  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4.3.1 公司或顾客在供方处的验证:

  当本公司或顾客提出在供方现场对所采购的产品进行验证时,业务部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及产品的交付方法。

  5 引用文件

  供方评定作业程序:B一06一2一02一0

  采购控制作业程序:B一06一2一01一0

  原材料采购作业程序:B一06一2一03一0

  辅助材料采购作业程序:B一06一2一04一0

  6 记录

  供方质保能力考核表

  供方质保能力评价表

  合格供方名录

  采购产品验证记录(见检验和试验记录)

  上述记录保存十年,由业务部归档。

  第四节 程序文件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3.4.5条规定程序的定义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为“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含有程序的文件即可称为“程序文件”。

  一、程序文件格式:

  一般采用以下标题:

  代号(代码) (程序名称) 编号

  * * * *(如需要)

  发布单位: 批准人: 日期: 修改次数: 页数

  二、程序文件内容:

  应满足ISO9000:2000标准的要求,能支持质量手册的展开和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5W1H原则:WHAT(要做什么);WHO(谁做,谁检查评价);WHERE(在哪里做);WHEN(什么时候做);WHY(为什么做);HOW(怎么做,依据训方法)。

  •目的(或主题内容)

  •范围(或适用范围)

  •参考资料(或引用标准)

  •执行部门及相关接口:职责权限的主管执行部门与协作部门之

  间的过程交叉是程序文件编制成败的关键。

  •程序要点(内容描述及程序流程图)

  •有关记录样本:可以单独汇编成册

  •其他相关文件。

  三、标准对程序文件的需求

  ISO9000:2000标准*有6个地方提到应形成文件的程序,具体为4.2.3文件控制,4.2.4质量记录控制,8.2.2内部审核,8.3不合格品控制,8.5.2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以上6个程序是组织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编制的控制程序,其他地方是否需要文件化的程序,由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应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范围内的质量活动有效运行和实施。

  四、程序文件示例

  纠正措施程序

  1总则

  调查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2职责

  2.1分管副总经理参与分管部门发生不合格原因的分析、纠正措施的评价和实施效果的验证;

  2.2各部门负责相关方面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2.4技术科负责产品技术方面纠正措施,的评价和实施效果的验证;

  2.5办公室负责体系运行方面纠正措施的评价和实施情况的验证。

  2.6所有工作人员均有收集和报告质量信息的职责。

  3程序要点

  3.1 流程:

  3.2识别不合格:

  各部门应注意收集和识别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在的不合格及有关信息,如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不合格品报告、顾客投诉等。对各类差错信息不得隐瞒,应及时传递给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

  3.3 分析原因:

  3.3.1 分管领导应组织产生不合格情况的责任部门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客户投诉或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责任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分析,以确定根本原因。对批量的产品不合格,应有技术科组织进行原因分析;体系方面不合格由办公室组织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应用统计技术进行原因分析、信息数据处理等。

  3.3.2 下列情况,责任部门必须有书面的原因分析:

  a)质量、安全事故或其它工作事故;

  b)客户投诉/申诉;

  c)批量产品不合格;

  d)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收集的重要信息。

  3.4 评价所需要采取的纠正措施:

  责任部门和人员针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可能需要采取的措施。对形成书面原因分析的事项,责任部门/人员负责制订书面的纠正措施,措施应包括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分管领导组织办公室/技术科、责任部门对纠正措施进行评价,以确保措施实施后,不合格不再发生。涉及资源调整或机构职责变动等重大纠正措施必须经总经理批准。对纠正措施的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3.5确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责任部门/人员对评价后确定的纠正措施负责具体实施。对形成书面原因分析的,纠正措施也应形成书面文件,需要时由指定部门或人员按照有关计划实施纠正措施。

  3.6 验证

  3.6.1 纠正措施的实施部门应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自我验证。对形成书面纠正措施的,办公室、技术科分别负责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检查实施效果并签署跟踪验征意见。

  3.6.2 对未按计划实施纠正措施的,进入目标管理考核。

  3.7 文件更改

  对验证有效的纠正措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文件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3.8 记录

  办公室、技术科保存相应记录,相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4 相关/支持性文件及记录见文件记录清单

  第五节 质量计划

  一、什么是质量计划

  ISO9000:2000标准37.5将质量计划定义为“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的文件。”质量计划通常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如新产品开发质量计划等。

  二、质量计划编制内容

  组织应依据需要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实现所需的过程进行策划,并按照策划的结果形成质量计划。为保持与组织QMS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质量计划通常应引用质量手册的部分内容或程序文件或相关的质量管理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的文件。一般来说质量计划包括:

  1、目的

  2、范围

  3、职责和权限

  4、要求,如:

  一过程确定、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一相关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

  一接收准则;

  一为质量计划实现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5、相关文件

  第六节 作业文件

  1、什么是作业文件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都属于作业文件范畴。具体他说:对于一个组织为了证实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存在,需要形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外的其他作业文件,这些文件除了ISO9001:2000中规定的外,还包括组织为了增值和证实其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而编制的文件。

  2、1SO 9001:2000标准对作业文件的要求

  在ISO9001:2000标准中,虽然仅在4.2.1 d)条款中对作业文件进行了规定,并未在其他条款中明确说明要形成文件,但在标准中凡使用“规定”、“建立”、“形成文件”、“准则”、“方法”之类的词,组织均可考虑有相应的文件。ISO9001:2000中包含上述要求的条款,如:

  4.1.d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5.5.1 职责和权限;

  7.1.b 确定过程中的文件;

  7.1.c 产品所要求的产品接收准则;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

  7.3.1 设计和开发计划;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7.4.1 应制定选择。评价、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

  7.5.1b 作业指导书;

  7.5.2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7.5.2c 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7.6.1 规定的时间周期;

  8.1 确定适用的方法和应用程度,包括统计技术;各种策划形成的文件,如质量计划等。

  除标准中有要求外,组织可能为质量管理体系增值和证实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还需编制的一些文件,这些文件也应是组织作业文件的一部分,如:

  •过程示意图

  •组织结构

  •内部沟通

  •生产计划

  •批准的供方清单;

  •设备(包括计量、检测设备等)档案

  3、组织如何根据1SO 9001:2000标准要求来确定作业文件。

  在按照ISO9001:200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首先确定过程,通过过程分析来确定文件化的程度。组织确定作业文件的一般步骤为: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

  •理解这些过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为确保它们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文件化的程度;

  •这些过程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管理、资源、产品实现、测量过程等。

  第七节 记录

  一、什么是记录

  ISO9000:2000标准3.7.6对“记录”定义为:“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记录可作为组织用于提供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和有效运行的证据,也可用于为可追溯性或验证提供文件,为组织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1SO9001:2000标准对记录的要求

  ISO9001:2000标准4.2.3“文件控制”规定:“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根据条款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1、组织应制定并保持所要求的记录,如:

  5.6.1 管理评审记录

  6.2.1.d 能力、意识和培训的记录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记录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7.4.1 采购过程的供方评价记录

  7.5.2.e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记录

  7.5.3 标识与可追溯性记录

  7.5.4 有关顾客财产的报告记录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8.2.2 内部审核记录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记录

  8.3 不合格品控制记录

  8.5.2.e 纠正措施记录

  8.5.3.d 预防措施记录

  2、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控制,包括:

  •记录标识;

  •记录贮存;

  •记录保护;

  •记录检索;

  •记录保存期限;

  •记录的处置;

  3、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三、记录示例

  * * * *纸箱厂纸箱检验记录 年 日 月

  品 名 规 格

  送 检 数 抽 样 数

  序 号 不 合 格 类 别 不 合 格 数

  1 印 刷 露 底

  2 套 色 不 准

  3 尺 寸 超 差

  4 破 裂

  5 粘 接 不 良

  6 其 它

  合 计

  占 抽 样 数 的 百 分 比 %

  结 论

  检验员:

篇5: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术语

  一体化审核内审员教材

  第二章 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术语

  第一节 质量管理原则

  ISO9000:2000标准引言部分提出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并以此作为ISO9000族标准(2000版)修订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行一个组织,需要采取系统的和透明的管理方式。要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才能满足各相关方的需求。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

  最高管理者应以八项管理原则来管理组织并改进其业绩。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予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为此,组织应当:

  一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或期望;

  一将顾客的需求或期望转化为顾客要求;

  一将顾客要求传达到整个组织;

  一加强与顾客联络;

  一就有关顾客满意信息实施监视和测量;

  一持续改进组织的过程和产品,使顾客满意。

  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为满足各相关方的利益,在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起着关键作用,如:建立本组织的方针、目标并创造一个实施方针和目标的内部环境。领导者应当:

  一 考虑所有相关方的利益;

  一 对组织的未来有明确的了解;

  一 确立协调一致的宗旨和方向;

  一 建立信任,消除忧虑;

  一 教育,培训员工;

  一 鼓舞和激励员工并承认员工的贡献。

  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组织应用“全员参与”原则将会使员工进行下列主要活动:

  一 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角色;

  一 接受所赋予的权力和职责并解决各种问题;

  一 每个人根据各自应承担的目标评估其业绩;

  一 主动寻求提高其能力。知识和经验的机会;

  一 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

  一 为自己成为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一 为组织创造更好的形象。

  四、过程方法

  将工作或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能。

  利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以视为过程。

  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应用“过程方法”原则,组织应当:

  一 识别并确定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过程;

  一 明确职责和权限;

  一 识别并确定过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

  - 评估过程风险及对相关方的影响。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识别、理解过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按某种方式或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效地组合成一个系统,管理这一系统使之能协调运行。为此,组织应当:

  一 建立一个系统的结构以最有效方法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 了解系统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

  一 通过测量和评估以持续改进体系;

  一 明确必要的资源。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不断满足顾客要求,提高组织效益。组织应当:

  一 使每个成员都将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作为目标;

  一 为员工提供有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手段的培训;

  一 根据验收准则,评估、跟踪、发现改进机会,追求卓越;一 提倡以预防为主

  一 使用一套指导和跟踪改进的方法和目标;

  一 识别并通报持续改进情况。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应当:

  一 测量并收集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一 确保数据和信息充分、准确并可靠,并加以分析;

  一 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一 基于事实分析,作出决策并采取措施。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组织应当:

  一 识别和选择关键供方;

  一 在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基础上确立与供方的关系;

  一 与关键供方共享专门技术和资源;

  一 建立明确的、透明的沟通渠道;

  一 提倡双方共同开发和改进产品和过程;

  - 鼓励供方改进业绩。

  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共有12项基本内容: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

  1、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增进顾客满意。

  2、顾客要求产品具有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特性,这些需求和期望在产品规范中表述,并集中归结为顾客要求。

  3、质量管理体系为持续改进提供了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可能性。质量管理体系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了能持续提交符合要求产品的信任。

  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

  1、ISO9000族标准区分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

  2、ISO9001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何种类别的产品。ISO9001本身并不规定产品要求。

  3、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也可由组织根据预期的顾客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产品要求及在有些情况下的相关过程要求可包括在如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

  三、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 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一 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一 确定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过程和职责;

  一 确定和提供实施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

  一 建立测量每个过程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一 应用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 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原因的措施;

  一 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四、过程方法

  1、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2、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另一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3、ISO9000族标准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

  4、由ISO9000族标准表述的,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图2一1所示。该图表明相关方在向组织提供输入方面起重要作用。监视相关方满意程度,需要评价有关相关方对其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程度的感知的信息。图中模式没有表明更详细的过程。

  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指挥组织提供了关注点。两者确定了预期的结果并帮助组织利用资源达到这些结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框架。质量目标需要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保持一致,且其实现应可测量。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产品质量、运行有效性和财务业绩都有积极影响,因此对相关方的满意和信任也产生积极影响。

  六、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最高管理者通过其领导和各种措施可以创造一个便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

  七、文件

  1、文件的价值

  文件能够沟通意图和统一行动,它的使用有助于:

  一 达到满足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

  一 提供适宜的培训;

  一 重复性和可追溯性;

  一 提供客观证据;

  一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

  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是一项增值的活动。

  2、质且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下述几种类型的文件:

  一 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信息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质量手册;

  一 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质量计划;

  一 阐明要求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规范;

  一 阐明推荐的方法或建议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指南;

  一 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的文件,这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图样;

  一 为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记录。

  每个组织确定其所需文件化程度和使用的媒介,取决于下列因素,诸如组织的类型和规模、过程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产品的复杂性、顾客要求、适用的法规要求,已证实的人员能力,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所需证实的程度。

  八、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1、质量管理体系中过程的评价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时,应对每一个被评价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一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一 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一 程序是否已实施并保持?

  一 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综合上述问题的答案可以确定评价结果。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涉及的范围可有所不同,也包括各种活动,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质量管理评审以及自我评定。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审核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审核发现用于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声明自身合格的基础。

  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服务组织进行。这类组织通常是经认可的,提供符合如ISO9001要求的认证或注册。

  ISO19011提供审核指南。

  3、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最高管理者的作用之一,是就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这种评审可包括考虑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需求以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评审包括确定采取措施的需求。

  其他信息源和审核报告用于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4、自我评定

  组织的自我评定是一种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或优秀模式对组织的活动和结果所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评审。

  自我评定可提供一种对组织业绩和质量管理体系成熟程度的总的看法。它还能有助于识别组织需要改进的领域并确定改进的优先次序。

  九、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是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可能性。改进包括下列活动:

  一 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区域;

  一 确定改进目标;

  一 为实现这些目标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 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一 实施选定的解决方法;

  一 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实现;

  一 正式采纳更改。

  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进是一种持续的活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反馈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也能用来识别改进的机会。

  十、统计技术的作用

  1、统计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变异,从而有助于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这些技术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可获得的数据做出决策。

  2、在许多活动的状态和结果中,甚至是明显的稳定条件下,均可观察到变异。这种变异可通过产品和过程可测量的特性观察到,并且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市场调研到顾客服务直至最终处置)的各个阶段,均可看到其存在。

  3、即使数据相对有限,统计技术也有助于对这类变异进行测量。描述、分析、解释和建立模型。这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异产生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

  ISO/TR10017给出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指南。

  十一、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致力于达成与质量目标有关的结果,以满足相关方适宜的需求、期望和要求。质量目标与组织的其他目标如增长、资金、利润、环境及职业卫生与安全等目标相辅相成。一个组织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可以与质量管理体系一起利用共同要素组成一个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和组织整体有效性的评价。

  组织的管理体系可以对照其要求进行评价。管理体系也可以对照国际标准进审核,如ISO9001和ISO1400l这些审核可分开进行,也可合并进行。

  十二、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关系

  ISO9000族标准和组织优秀模式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依据共同的原则。

  一使组织能识别强项和弱项;

  一包含对照通用模式进行评价的规定;

  一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

  -包含外部承认的规定。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优秀模式的方法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应用范围不同。ISO9000族标准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业绩改进指南,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可确定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优秀模式包含能够对组织业绩进行比较评价的准则,并能适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和所有相关方。优秀模式评定准则提供了一个组织的业绩与其他组织的业绩相比较的基础。

  第三节 术语和定义

  一、GB/T19011-20**/ISO19011:20**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1 审核 audit

  为获取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1: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注2: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

  注3: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有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

  注4: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GB/T19001和GB/T24001-1996)的认证或注册。

  注5:当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这种情况称为“一体化审核”。

  注6: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机构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联合审核”。

  2 审核准则 audit criteria

  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3 审核证据 audit evidence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4 审核发现 audit findings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注:审核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

  5 审核结论 audit conclusions

  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

  6 审核委托方 audit client

  要求审核的组织或个人。

  7 受审核方 auditee

  被审核的组织。

  8 审核员 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9 审核组 audit team

  实施审核的一名或多名审核员。

  10 技术专家 technical e*pert

  向审核组提供特定知识或技术的人员。

  11 审核方案 audit programme

  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的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

  12 审核计划 audit plan

  对一次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

  13 审核范围 audit scope

  审核的内容和界限

  注: 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的描述。

  14 能力 competence

  经证实的个人素质以及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二、补充如下术语和定义:

  (一)适用GB/T19001-2000/ISO9001:2000标准的定义:

  1.组织 organization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2.供方 supplier

  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3.顾客 customer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4.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示例: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银行、工会、合作伙伴或社会。

  注:一个团体可由一个组织或其一部分或多个组织构成。

  5.文件 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6.记录 record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的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7.产品 product

  过程的结果 包括: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

  8.过程 process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9.程序 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2:当程序形成文件时,称为“书面程序”或“文件化的程序”,含有程序的文件可称为“程序文件”。

  10.客观证据 objective evidence

  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数据。

  注:客观证据可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获得。

  11.检验 inspection

  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12.试验 test

  按照程序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

  13.评审 review

  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注:评审也可包括确定效率。

  如:管理评审、设计和开发评审、顾客要求评审和不合格评审。

  14.验证 verific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注1:“已验证”一词用于表示相应的状态。

  注2:认定可包括下述活动,如:

  - 变换方法进行计算;

  - 将新设计规范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较;

  - 进行试验和演示;

  - 文件发布前的评审。

  15.确认 valid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使用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注1:“已确认”一词用于表示相应的状态;

  注2:确认所使用的条件可以是实际的或是模拟的。

  16.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已发生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1:一个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

  注2: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注3:纠正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

  17.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1: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

  注2: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18.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二)适用于GB/T24001-1996/ISO14001:1996标准的定义:

  1.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2.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环境影响 environment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4.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5.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6.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

  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一个框架。

  7.环境表现(行为)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 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

  8.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指标,或为实现环境指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9.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10.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行为)或受其环境表现(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三)适用于GB/T28001-20**/OHSMS18001:1999标准的定义:

  1.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2.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危险源辩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的事件在英文中称为“near-miss”。

  5.职业健康安全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OHS)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6.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OHSMS)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7.绩效 performance

  基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

  注1:绩效测量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和结果的测量。

  注2:“绩效”也可称为“业绩”。

  8.风险 risk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9.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10.安全 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11.可容许风险 tolerable risk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12.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ies

  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相关文章